需要修改常数的话,计算会比较复杂,首先就需要计算出激光随距离衰减的规律常数,因为距离是变量,所以肯定是不能加进常数包含项的,现在就需要对激光能量衰减这个过程进行拆分,提取较为规律的常数,前提是:如果这个常数存在的话。
激光能量在空气中的衰减是符合公式的衰减。
r0/r\\u003d10^kxc,r0为入射射线强度,r为穿透弱介质后的射线强度,k为摩尔吸光系数,x为穿透距离,c为介质浓度。
在空气环境不变或者变化较小时,只有x为未知变量,所以需要剔除,其中并不建议将k纳入,因为它受环境影响过大!固只将c与x通过运算后提取出来并入原来的Z常数。
提取这个常数不是为了装13,而是因为要将球形闪电定向打击的瞄准系统开发出来必须要这个常数,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激光列阵的能量级与数量级,以此达到抗干扰又能打击到预定目标的效果。
这个常数未必一定符合现实,所以他们还是需要以实验来验证正确性,仅仅是这个检验实验就做了四个小时左右,这四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说自己饿了要去吃饭之类的话。
等他们初步整理好实验数据时已经是下午五点二十七分左右,秦岚批他们提前一小时下班了,她则要回去再验算一下数据。
研究员们没有欢呼,他们各自想着什么东西,有序离场……
最近林怡一直在操作转移产业的事宜,而秦凯则在队伍……所以,饭桌上很平静。
九月十九日,八点四十五分……
由于昨天的实验场地只简单的做了个防雨处理,所以不需要重新布置场地,只需要检查完数值是否正常即可开始实验。
今天主要是进行较为复杂的实验——动态不规则电场实验实战化打靶演练。
由于需要模拟实战环境,所以会出现敌军以强电磁场干扰拦截的模拟情况,还会用实物薄板以遮挡的方式拦截激光,本次实验暂时不考虑对应的反制手段,主要是想知道:如果这些情况发生,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首先是动态不规则强电磁场干扰,这次发射出的球形闪电并没有击中预定区域,它直接脱离了激光约束范围,随着混乱的电磁场随意运动着,就像花粉在水面的运动一样,几无规律可寻。
而且,球形闪电不是击中物体或者坠到地面爆掉的,它是达到一定时间后自己爆了。
而如果加强激光约束不加强电磁场干扰的话,这种情况又会回归之前的状态,球形闪电以一定频率震荡并前进。但需要注意的是,电磁场强度提高后即使球形闪电因为激光约束能级提升而继续以约束激光为中线震荡前进,结果也与先前实验结果略有不同——偏离概率程度加大了,并且这种偏离的程度也随打击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这里又会有一些量要计算,不然这种武器实战力会比较差。
球形闪电的震荡频率及震荡幅度,无需过于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观察得出:球形闪电的震荡频率与电磁场强度呈正比,震荡幅度与电磁场强度呈正比。
现在,取一段较短的运动路径,在这段运动路径内正向速度基本不变,设正向速度恒为v,在侧向加干扰电磁场E\\u0026q的情况下,路径发生改变,先加速,然后又减速,回归中线时速度基本回归v(定场情况)
随着电磁场强度提升,振幅加大但每个周期的耗时却是减小的,这个时候如果还要强行在三维空间讨论这个问题,那么问题难度将暴增。时间和速度都在变,甚至运动的位移都在变,而且讨论这个问题是必须加入电磁场影响来讨论的,所以选取变量是个问题。
这里就选择以时间为自变量,速度为因变量,速度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的矢量和表示位移量,并且以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来体现电磁场的影响。
将各强度电磁场条件下,球形闪电同激光约束条件下的运动的震荡函数整合后发现一个临界值。前面提到电磁场强度提高,每次震荡的时间也缩短,加强电磁场后每个自然的四分之一周期内平均速度是提升的,现在时间缩短,速度提升,那么,必然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个点两端的数值提升或者降低一定的电磁场强度将不改变震荡幅度。又因为,每种激光约束条件下各有不同或者相同的这样的值,且超过这个值后脱靶概率大增,所以,团队将特定激光约束条件下的这个值定为"1号临界值"而这个值所对应的电磁场强度被定为此激光约束条件下的"临界强度",并不是说超过这个强度就要脱离约束,而是超过这个强度后稳定性已经远远低于武器级别,将被直接认为失效。
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影响球形闪电运动轨迹的因素再分离。
在原条件下,将球形闪电运动轨迹的震荡函数图与较规整的函数比较,与之重合度最高的莫过于三角函数了,只需要在未知项添加一些常数再整体翻倍就高度重合,在验证了函数图与实验实际的拟合度后,我们就较为简单的得出了这个条件下球形闪电运动轨迹的震荡函数表达式,并且可以为未知项内添加的那个常数命名,经过考虑,团队以激光约束能级和数级及对应的电磁场强度为"组"设置了一系列的影响系数参考表,这个标准被秦岚个人持有。
多次实验,提取数据,扩大参考范围及精度……
这样,这个小分叉就结束了,而这时时间已经到了下午六点四十七左右……
又是一个没有午餐的研究日,秦岚真是个代资本家!不过,话说回来,团队里没有一个人觉得饿,秦岚自己也没有双重标准做事,所以,组员还能说什么呢?
她为自己工作当然会尽全力了,那些成果不全是自己的项目何必那么累呢?难道不对吗?
……
九月二十日,上午九点二十分钟,另一处实验场地……
第一批成品音爆弹将在这里——密封环境实验。
为了抵消密封环境带来的增益效果,本次实验将战斗装药量按一定比例降低到在这里实验近似与野外实验的效果,需要知道的是原弹药有效打击范围是一万多平米,而这个地下实验场地的靶场实验面积才一百多平米,所以还要再削减……
最终结果就是,三十多公斤接近大口径榴弹炮弹头的质量被降到只有九公斤不到,这其中还有部分特质金属外壳及其它材料质量存在……
本武器有不同种类,有安在发射药上的炮弹类,有更大的安在导弹上的战斗部类,及火箭弹弹头类,还有较小的手抛/投掷类……
这些类型间变化最大的是装药量及大小,从结构方面讲,它们有相似的空腔结构,相似的特殊频率复合材料,及相似的合金外壳……没错!它们就是靠这些相似之处达到爆炸时发出特定声波的效果的。
按照理论来说这样的武器原理极其简单,应该会非常容易流行,可难就难在复合材料上面。这些材料的元素成分及结构是很容易分析出来,但想模仿却是不可能的,除非连合成及加工工艺都猜出来……这样的想法无疑是比较幼稚的。
这种武器理论上包含爆炸伤害、弹片伤害、近处声波伤害、有效范围声波伤害,相比普通炮弹,它只多了个有效范围声波伤害,好像也不怎么样嘛?
但它的声波属于定向打击类!专打击脑部或者心脏这样的器官就可以致死,以此对敌方构成直接减员。专门打击肝脏及肾脏这样的器官就可以造成大量伤兵,以此既让敌方既减员又增加敌方后勤压力,并削弱敌整体机动性……
现在就需要实验这些打击类型的实际效果,以此修正理论。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