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每次在进行重点项目攻关的时候,陈仲策总是乐于把所有参与的科技工作者们的待遇拉到最高。

因为,他们是真的付出了很多。

先辈们在之前的工作中,可能获得的荣誉远远大于获得的物质,但是那也是国家积贫积弱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现在既然华国有了这样的条件,那陈仲策就不能委屈了这些付出了巨大努力的科研工作者。

荣誉该属于他们的,一定不能少给。

物质也不能少,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形成乐于投身科技的风气,华国的未来才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对于科技工作者,其实我们不该过于提倡他们艰苦朴素安贫乐道的精神。

毕竟,人性如此,如果一份工作太苦了,除了出于情怀去做以外,哪儿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其中呢?

等到众人心情平复下来以后,陈仲策伸手虚虚地按了两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好了,除了杨义特带着的这46位工程制图领域的专家以外,其他人都散会吧。

请大家抓紧去忙自己的工作,我们需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是!”

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鼓励之下,所有人都爆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力量,浑身都充满了干劲儿。

众人离开以后,陈仲策带着杨义特这一行47人来到了一间专门的办公室。

这间宽敞到有些不可思议的办公室里,放着50多张特制的办公桌,每一张办公桌上都放着一台性能极为优越的电脑,在这个桌子上还放着整整三套用来工程制图的工具和画纸。

这是?

这47人心里满是疑惑,这就开干了?

进度有点太快了吧?

陈仲策带着他们鱼贯而入,他在讲台上站定。

“各位,接下来请拿起你们手中的画笔,按照我的要求完成各项绘图的工作。我说,你们画,不要问为什么,只需要执行就行。

首先,我们需要完成的是机型的轮廓和外壳。”

本来还满是疑惑的众人,听到陈仲策这句话以后,赶紧找了工位坐下。

“整个战机的首尾长度为27.13米,翼展长度为15.36米,采用鸭式气动布局,所以这架战机将会在大气层内部完有超强的机动能力,有很强的近身格斗能力。”

陈仲策一边说着各项数据的参数,一边开始给这些顶级工程制图专家们讲如此设计的原因,以及可能会产生的效果。

“整个机身,采用的是小展弦比(中等后掠角)机翼的升力体布局,这种设计可以把新一代战机的升力系数提升到4.6-5.1之间,远远超过普通四代机的2.2左右的水平。

可以说,这是质的跨越。”

“接着,我再给各位讲一讲每个部分的技术参数细节,请你们认真记录,接下来就是你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完成这些不同部分的工程制图了。”

所有人都用看神一样的眼神看着面前的这个年轻人。

这特么还是人吗?

这几乎是在自己的脑袋里已经提前架构出了一台新一代的战机,而现在只是通过众人的手中把这台战机给具现在图纸上,以供后续的制造和试飞。

这需要何等的记忆力和推演能力?

这几乎不是人类可以做到的。

尽管感觉到非常的惊叹,但是众人却不敢多做思考,因为陈仲策讲述每个部门具体参数的速度非常快,众人生怕有一点遗漏。

“前翼的单个长度为2.36米,其迎风的角度为17.36°,前翼的翼角为32.67°,边缘为流线型,有利于降低风阻和降低对于雷达波的反射。”

......

制图的众人不再有任何的抬头动作,只管开始埋头不停地开始制图,此时他们这帮人就成了陈仲策手中的画笔,就是彻彻底底的工具人。

一直到深夜,陈仲策的嘴几乎没有停过。

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战机设计的细节都从陈仲策的嘴里流淌出来。

甚至于精确到每一块合金板的尺寸,每一颗铆钉的长度和粗细,都有些非常精细的数据给给出来。

陈仲策已经喝了三壶水了,声音都有些沙哑了,但是仍旧不停。

大家有了一个猜想,面前这个天才到不像话的组长是不是之前在哪儿偷偷摸摸地造过这架战机,不然怎么可能会有如此细致的数据出来?

目前,在新一代战机设计和制造领域,再无任何一人敢质疑陈仲策。

到了此刻,众人已经不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么简单了而是在膜拜。

此刻,陈仲策就是航天航空工业的神!

......

陈仲策在地下基地呆了九天,几乎是亲自把所有的团队给带了一遍。

与之前主持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时候不一样,在这一次的工作中,陈仲策几乎没有任何质疑的声音。

大家即便是当场不认可他的思路,也不会立刻反驳他,而是先把陈总工的思路给记下来,然后自己再好好地思考,大家都会发现原来是自己错了。

到了后来,如果不是工作环境不允许录音的话,所有人都想把陈仲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录下来,而后自己再找机会好好的参悟。

只好每个人飞速的在笔记本上记下陈仲策所说的每一句话。

总得来说,这次主持这个项目,陈仲策除了因为时间紧迫的原因有些压力以外,其他的方面就是索然无味。

换句话来说,就是陈仲策自己就是圣了,根本就不给他人前显圣的机会。

唉。

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带着这样的遗憾,陈仲策再次来到了文昌发射场。

在这里,他要见证“朱雀二号”的再次发射。

这一次,他将见证的是三枚火箭一同发射。

在陈仲策的叮嘱下,蓝箭公司的团队是真的在朝着的流水线生产和发射的路子在走,所以他们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火箭的装配和发射准备。

这一次,民营航天的领头羊,他们将带着陈仲策的期许完成这次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