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那些零件的组合,冷锋可确定,国师研究出来的可能就是原始的燧发枪。
毕竟以这个时代的条件,燧发枪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
不过冷锋对此并不担心,根据他的了解,这个时代就算造出来燧发枪,有效射程最多也只会在百米左右。
这不是他过于自信,而是这个时代的技术根本不足以支持更精密的火器。不仅仅是枪支本身的材料问题,就是作为最重要的动力来源,火药的技术也不过关。
当然,如果只是制造原始的燧发枪,那么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果然如同冷锋所想的那样,蒙古人大张旗鼓的就是在制造燧发枪。当冷锋拿到实在的证据之后,只是轻轻一笑,并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
甚至在他看来,蒙古人制造的燧发枪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燧发枪对于他的军队来说,根本没有多大的威胁。
当然,燧发枪的研制成功,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也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如果没有冷锋的话,国师完全可以凭借这一发明成为天下霸主。
但是在有了更先进的现代枪械之后,燧发枪的出现就是一个鸡肋了。
冷锋看懂了蒙古人的所作所为,不过他并没有当回事。
至于朝廷和北方的义军,他们根本就没有看懂蒙古人这是要干什么,就是想当时也不知道如何应对。
这就导致了蒙古人如此大张旗鼓的在制造燧发枪,但是其他的势并没有对其进行阻挠。
不过就算是朝廷和义军知道了蒙古人要干的事,他们也很难阻挠,毕竟蒙古人的都是在他们所占据的核心地区做这事的。无论是朝廷的军队,还是北方义军的军队,都无法干扰到他们。
当一个多月过后,蒙古人这边紧锣密鼓的研制燧发枪时,朝廷也是一道圣旨下到了冷锋这边。
自从蒙古人从京城周围撤军之后,朝廷的压力也变小了。而且随着蒙古人的撤军,朝廷这边的军队也聚集了将近百万之众。
这里面有三十万京城周边的正规军,其中包括十万禁卫军和二十万京城守卫军。
除了这三十万隶属于京城的皇家核心军队之外,还有十来万京城周边的几个城池的军队。
剩下的军队都是接到兴帝的勤王诏令之后,从各地赶过来的杂牌地方军队。这些军队有地方上的守卫军,也有从前线撤下来的边防军,甚至还有像冷锋这样的地方门阀的私人武装。
当然这些人中并不都是忠君爱国之辈,而是他们都明白覆巢之下岂无完卵的真理。再加上他们都还有一点底线,不甘心投靠蒙古人成为对方的走狗。
要想抵抗蒙古人,只有大家抱成团,才能有机会将蒙古人赶出南方地界。
而且他们也是有私心的,毕竟这一次蒙古人南下虽然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是也同样空出来很官位,只要能够将蒙古人赶回去,那么他们这些参加勤王的人,事后都会是功臣。
也可以说,蒙古人这次南下,也会造成朝廷的格局大洗牌。
一些老牌世家,甚至是百年千年的世家,在这场浩劫当中都泯灭了。
但是同样也会从中崛起一些新贵,他们又会成为新的主流。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的就也是这种情况。
被蒙古人占领的地区,原告属于南方朝廷的一切势力全部土崩瓦解。哪怕就是在蒙古人的铁蹄经过之后,那些得以保存的少数势力,要么是投靠了蒙古人,要么就是迁徙到了别的地方。
一旦这些地区重新回归到南方朝廷的手中,那么所有人都有机会瓜分这块蛋糕。
就算是没有受到影响的地区,哪怕是在京城当中,朝堂的政治权力中心也会发生变动。毕竟在战争开始之前和战争进行当中,朝廷也派出去了大量的官员前往前方督战。
这些外出督战的官员,能够平安回来的,十个人当中能够有两三个就不错了。
而且由于这些人在前线并没有抵挡住蒙古人进攻,导致朝廷的防线被破,哪怕他们就是回到朝廷之中,也会受到处罚。
那么就会有很多空缺的位置,这些都是可以争取的。
还有在抵抗蒙古人的入侵当中,有的官员和家族表现的非常积极,而有的家族和官员则是偷奸耍滑。
就比如说洪家和黄家,在蒙古人南侵之后,他们就举全族之力,积极抵抗蒙古。
人特别是黄家,由于受到了九王爷叛乱的影响,家族中的子弟几乎都被官降一级,在军方的影响力大不如从前。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家族子弟还是一个个都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奔赴前线杀敌。
而且有一部分黄家子弟在和蒙古人的战斗当中,竟然能够做到一边和蒙古人交战,一边收拢从前线溃败下来的残兵败将,硬生生的组建了一支十几万人的军队。
在距离京城二百里之外的地方,已经被经营成为最大的一处军事要塞。
这处军事要塞就是有三名黄家子弟带兵守护的,而且此处军事要塞在战争之前规模并不大。
原先那里的将领,也只是一位六品武将,手下只有五千名士兵。在听说有蒙古大军向这边攻来的时候,早就弃城而逃了。
不过刚刚逃出城池没有多久,就被赶过来支援的黄家子弟一刀给解决了,于是这里就由黄家子弟接手。
这位黄家子弟率领十万大军,并且动员周围的百姓,在三天之内修筑成了一道长约十里的巨大防御工事。
这位黄家子弟正是黄老太爷的二儿子,也就是冷锋在京城的时候,所认识的黄家三代子弟黄俊的父亲。
本来他是二品武将,由于受到九王爷叛乱的牵连,被降级到了三品武将,而且手中的兵权也被极大的削弱了。
战争爆发的时候,黄家这位子弟手下的士兵不足一万,比他当初巅峰时期统领十万大军来说,简直就是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