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武侠修真 > 侠影美颜 > 第26章 丽人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丽人赋

作者:【南北朝】沈约

有客弱冠[1]未仕,缔交戚里[2],驰骛王室,遨游许史[3]。归而称曰:狭邪[4]才女,铜街[5]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6]。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7]羽佩,杂错花钿[8]。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中步檐[9]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妆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注释:

[1]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人以二十为成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泛指青年。[2]戚里:帝王外戚家聚居处,借指外戚。[3]许史:西汉宣帝皇后许家、祖母史家,皆显贵一时。泛指有势力的外戚家。[4]狭邪:小街曲巷。邪,通斜。古乐府有《长安有狭斜行》。因此种街巷多为娼妓所居,后世遂多以狭邪指娼妓居处。[5]铜街:即铜驼街,在洛阳。以列置铜驼,故名。为城内繁华之处。此借指京城中繁华的街道。[6]尚衣巾:尚,侍奉。此指侍奉男子。[7]陆离:参差错综貌。[8]钿:金花,妇人首饰。[9]步檐:走廊。

赏析:

在本赋中,沈约以一个冶游少年的口气,描绘自己在京都所遇一位丽人的绰约多姿。

全文可分三层。由“狭邪才女”至“杂错花钿”为第一层,静态地描写丽人容貌服饰之美;由“响罗衣而不进”至“风动竹而吹衣”为第二层,写其于曲廊荷竹之间远去;由“薄暮延伫”至结末为第三层,写其夜半而来、天明而去的景况。

第一层写得较平,但“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八字,颇堪回味。《诗·陈风·月出》云:“月出皎兮,姣人僚兮,舒窈纠兮。”以皎洁的月光衬托佳人的美好。宋玉《神女赋》云:“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则直接以明月比喻神女的光彩焕发。“亭亭似月”的意象构思,显然受前人启发。而四字成句,尤为凝练。“亭亭”叠字,更觉悦耳。古人还有以日喻美女的,如宋玉《神女赋》:“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曹植《洛神赋》:“皎若太阳升朝霞。”两相比较,“似月”给人的感觉,除了光华朗耀之外;还透着一种温柔和幽娴。“嬿婉如春”或受《庄子·大宗师》中“暖然似春”语的影响,那是形容得道“真人”的“喜怒通四时”的。这里乃是形容丽人容貌、态度、神韵之美好宜人,有如温和明丽的春天给人的感受一样。这是一种复杂而模糊的通感,尽读者去体会、想象。“亭亭似月,嬿婉如春”两句写得较虚,下面“芳逾散麝”等四句则写得具体、实在。这样虚实交映,使读者既如见其形,又想象其神。

如果说第一层中的丽人形象还是静止的,平面的,那么在第二层中她便活动起来了。“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妙在“不进”“未前”。黄昏时分,这位弱冠少年正一心想望着丽人前来,可是只微闻其声,若见其影,知其就在近处,却未曾出现。但见她沿着长长的檐廊姗姗远去,中间还曾暂停玉步,倚槛小憩。她是有意迁延么?我们无从知晓;但那位少年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他此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了。这情景正是“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黄庭坚《沁园春》)。她也不曾“临去秋波那一转”,但那俏丽的背影,袅娜的步态,定是怎样地牵逗着少年的心啊!“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二句,更以明媚清朗的环境衬托丽人的形象:那窈窕的身影与池中的荷影相映发,那罗衣的飘拂与翠竹的摇曳相谐和。多么美好的韵律,多么令人神往的彩画!

第三层其实写了少年与丽人夜中的欢爱,但作者绝未如王夫之斥责的那样,“备述衾裯中丑态”(《夕堂永日绪论内编》斥元、白艳诗语)。丽人“出暗入光”,终于来到近前。作者仅用“含羞隐媚”四字写其神态,用“垂罗曳锦,鸣瑶动翠”八字写其服饰和动作,而读者却似已感受到那动人的风致。“来脱薄妆,去留馀腻”中的“馀腻”,即唐人元稹《会真诗》所谓“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会真诗》加以细致描写,这里则只是一笔带过,突出表现的只是少年那无限的留恋和惆怅。最后四句说丽人离去,脂粉为晨露所沾湿,她对着清清的渠水略略整理云鬓。但见落花轻柔,飘入了她的衣领;微风徐来,拂动了她的锦裾。她最后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如此美丽的印象,读者似乎还想追寻什么,但全文已戛然而止了。

这位丽人的身分,从赋中“凝情待价”一语看来,大约也就是那种“门前立地看春风”的女子。所谓“凝情待价”者,其实也就是《史记·货殖列传》所说“赵女郑姬,……目挑心招,……奔富厚也”而已。不过作者之意,并不在于写男女风月。他只是冷静客观、从从容容地描绘着丽人之美。其笔墨之简洁,音调之柔美,点染之轻灵得体,真是使人不能不再三击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