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武侠修真 > 侠影美颜 > 第104章 张融《别诗》 2、温子昇《春日临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4章 张融《别诗》 2、温子昇《春日临池》

1、张融《别诗》

作者:【南北朝】张融

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

欲识离人悲,孤台见明月。

赏析:

别离之际,最易引发人的感情波澜。诗人们为此写下无数“销魂”之作。张融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诗,看似平平淡淡,然而细细品味,其中又有一番浓情深意。

四句诗,有三句写景。“白云”“清风”“松”“明月”,都用来形容六朝隐士们隐居之所的清隽、超绝。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写假隐士奔走官场后,“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荫,白云谁侣?”这三句不仅客观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写出了别者与送别者的隐士身份以及隐士风度。

这三句若仅作如此理解,则失之为肤浅之论。王夫之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三句写景,而没有一句不是抒写“离人悲”之情。送别故人,不知始于何时,直到傍晚时分,山上白云消尽,山中晚风初定,双方仍依依不舍。故人别去,已是明月高悬。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暗含了时间的延续。三句诗还为我们描绘了山中隐士送别的清绝空间。头两句“上”“下”二字,把空中的白云与地上的苍松连在一起,又以“清风”把二者完整地融为一体。明月高挂,铺银洒玉,山中景物异常明澈、空阔、静谧。这种景物一经第三句点化,送别的惆怅之情便跃然纸上。三句诗,从时空两方面抒写“离人悲”,前者写离别之难,后者写别后之悲,可谓情景“妙合无垠”。

写景抒情、以景写情可以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规律。从这首送别小诗中,我们可以窥到六朝时与自然合一的人生理想及清俊超脱的人格追求。《南史·谢弘微传》:“不妄交接,门无杂宾,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白云、清风、苍松、明月在六朝,已不单纯是自然景物,也是当时时代思潮的形象体现。因此,我们说这首诗除绘景抒情外,也在写人。作者曾说:“融,天地之逸民也。进不辨贵,退不知贱,兀然造化,忽如草木。”(《南史·张融传》)所以明代张溥称赞他说:“白云清风,孤台明月,想见其人。”(《张长史集题辞》)

这首小诗集绘景、抒情、写人于一身,宁静的景象中深藏感情的起伏,平淡的词语中可见清绝的人格。

2、温子昇《春日临池》

作者:【南北朝】温子昇

光风动春树,丹霞起暮阴。

嵯峨映连璧,飘摇下散金。

徒自临濠渚,空复抚鸣琴。

莫知流水曲,谁辩游鱼心。

赏析:

在北朝为数不多的文人中,温子昇是较为杰出的一位,他留下的诗歌很少,《春日临池》诗是其代表作。

诗的前四句为写景。“光风动春树,丹霞起暮阴。”点明节令与时间,正是春天傍晚时分,习习和风,春树摇曳;转而在暮霭中升起一片红霞。这是举目远眺,大处落笔。“嵯峨映连璧,飘摇下散金。”此句暗示“临池”。满天云霞映照在碧玉似的池水中,犹如山峰的倒影峥嵘多姿。“嵯峨”形容云霞高峻。“连璧”表示波平似镜。不久,云霞逐渐四散开去,由深色变浅变淡,池中的倒影也不断变化,在粼粼波光中,万千光点闪烁不定,好似片片碎金。诗人在时光的推移中,描摹丹霞的升起与消散,以临池所见丹霞映照的独特景观,将天上地下变幻不定的景象融为一体,写得极为壮观。

诗的后四句是抒情,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表达好友不遇、知音难觅的感情。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见鲦鱼从容出游,庄子称之为“鱼之乐”。惠施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这是“徒自临濠渚”和“谁辩游鱼心”的出处。“空复抚鸣琴”和“莫知流水曲”则是用了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这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知音”故事。诗中情感的抒发与景色的描写是密合无间的。春日临池,惜乎没有知音同游,于是有知音难觅的感叹。诗人由临池凝思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濠上的辩鱼之乐。满天云霞似高山嵯峨,满池春水如晶莹碧玉,也自然使人联想到高山流水的故事。这样,整首诗上下二段有机组合,浑然一体。

此诗的精华在于“嵯峨”二句,那细致的观察、贴切的描摹、生动的想象,以及对仗的工整、辞采的华美,都足以显示这位北朝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看来《魏书·温子昇传》称他足以“陵颜(延之)轹谢(灵运),含任(昉)吐沈(约)”,即使有些夸张,但也不是毫无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