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作者:【宋】王安石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佑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1],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2]得其名;自杨偕[3]已上得其官;自郭劝[4]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而镵之东壁[5]。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6]。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犹不行也。然则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先急,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宠之甚备。盖今理财之法,有不善者,其势皆得以议于上而改为之。非特当守成法,吝出入,以从有司之事而已。其职事如此,则其人之贤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观其人,以其在事之岁时,以求其政事之见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财之方,则其人之贤不肖,与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此盖吕君之志也。
注释:
[1]吕君冲之:即吕景初,字冲之,河南开封人。户部属尚书省,所掌事务归三司统辖。当时吕君以户部员外郎的身分担任度支副使。[2]李纮:字仲纲,仁宗明道二年(1033)曾任度支副使。查道,字湛然,真宗咸平六年(1003)曾任度支副使。[3]杨偕:字次公,仁宗景佑三年(1036)曾任度支副使。[4]郭劝:字仲褒,仁宗景佑三年继杨偕而任度支副使。[5]镵之东壁:把书写的字迹镌刻在东边的石壁上。[6]特号而已耳:只是徒有空名义罢了。号,称号,名称。
赏析:
这篇文章虽称“题名记”,实际上是一篇借题发挥、说理精辟的散文。
仁宗嘉佑五年(1060),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当时的度支副使吕景初掌管全面事务,他从官府档案中查考出历届副使的姓名、官衔履历和任职年月,并授意王安石写了这篇题名记。文章的起因很简单,但作者独运匠心,写出了自己的特色。
特色之一:借题说理,文思开拓。
王安石这篇文章的构思不局限在眼前“厅壁题名”这件事情上,而是拓宽视野,从国家理财、法制等诸多方面加以发挥,直抒己见。这些政见都富有社会现实的针对性。宋代自开国以来,已历百年。一方面是政局比较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繁荣,另一方面边患加重,威胁宋朝外部的经济和政治,而一些豪门富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日益剧烈,又促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激化。纷至沓来的社会内外矛盾,使地主阶级中的有志之士产生一种忧患意识。到了仁宗时期,他们认识到“自是朝廷只守弊法,不肯更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富弼奏),必将带来严重后患,因而呼唤变革的声浪越来越高涨。王安石正是适应这个时代潮流,迫切希望革新。他在文章中提出“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的主张,充分体现了这种以法理财的变革精神。文中还论述了财、法与吏三者相互制约的重要关系,并强调在实践中考察官吏的才能。这些都表现出作者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远见卓识,并为后来执政推行新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特色之二:善于开合,详略得体。
说理文须讲求开合变化,因为人们讲明道理有时需要多次反复引申,而善于用笔者能开能合,取材详略得当。如本文开头一段简要地交代“题名”之事,第二段则放开说理,既指出理财是治国之本,又强调没有完善的法制,无法管理;没有良好的官吏,又难以守法。这些从表层上看似乎断了文意,其实是与度支掌管国家财赋收入密切相关的,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最后从三司副使的重要职能回到“厅壁题名”上,使上述见解得到归结,又点明了题名的意图。文章叙事简括,笔墨集中精练而有变化。这种详略得当、能开能合的写法,显示出作者用笔的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