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武侠修真 > 侠影美颜 > 第31章 【宋】苏轼《后赤壁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章 【宋】苏轼《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作者:【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4]。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5]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6],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7]而上,履巉岩[8],披蒙茸[9],踞虎豹[10],登虬龙[11];攀栖鹘之危巢[12],俯冯夷之幽宫[13]。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14],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15],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16]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17]。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1]雪堂:苏轼谪居黄州后,在东坡筑室,名曰雪堂。[2]临皋:在黄州城南,濒临长江。苏轼在黄州,初寓定惠院,不久迁居临皋。后东坡雪堂建成,家属仍居临皋。[3]黄泥之坂:由雪堂至临皋必经之路。[4]松江之鲈:松江即吴淞江,古代记载江中出四鳃鲈鱼,其味鲜美。唐以后专以今上海市松江区产的鲈鱼称松江鲈鱼。[5]断岸:陡峭的崖岸,指赤壁。[6]几何:没有多久,指距上次七月十六日之游未久。[7]摄衣:提起衣襟。[8]履巉岩:踏着高峻的山岩。[9]披蒙茸:拨开茂密的乱草。[10]踞虎豹:蹲坐在状若虎豹的山石上。[11]登虬龙:跨过状如虬龙的古木。虬龙,传说中有角的小龙。盘曲的树干似之,故以代称。[12]危巢:高巢。此句意为攀扶着有高巢的树。[13]“俯冯夷”句:冯夷,水神名,相传他溺死于河中,为河伯。句意是说往下俯视大江。[14]玄裳缟衣:黑色下裙,白色上衣。鹤羽洁白,翅旁及尾部呈黑色。这里借人的服色以说鹤的毛色。[15]蹁跹:一本作“蹁仙”。形容道士步履飘忽之状,又以形容鹤的舞姿。这里双关道士与鹤的步态。[16]畴昔:往日。畴字是语首助词,无义。“畴昔之夜”,这里指昨夜。[17]悟:一本作“寤”,意同,均作“觉醒”解。

赏析:

《前赤壁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读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的景物的变化。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后赋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时令景色外,两次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也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有目的、预先计划好的月下泛舟,人不离舟,所写的只是江与月,感情和议论也围绕着江与月而发,一气贯彻;这一次却并无江游的预谋,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才再度泛舟的,而且还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前赋是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了一篇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对这两赋的意境,清代批评家金圣叹的领会颇为高明,他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道:“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又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把前后两赋的异同和关系说得相当透彻。

如果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不是托之于梦幻,那就变成一个荒诞的神怪故事,情趣也就因之顿减了。作者将这情节置之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梦境,便觉得满纸空灵奇幻之中,作者的精神状态却是真实可信的。鹤是实体,梦中的道士为鹤的化现,是作者的积想所致的幻觉。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了。

此赋的写景,一向被历代文评家所推赏。其杰出之处在于不假辞藻,自然而工致。如首段的“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第三段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语,全用白描,却给人以清新之感,字面质朴而诗情丰腴。这是诗人突入了自然之后,汲取了风景的精髓,以简约平淡的语言给以准确表达的缘故,其风味极像陶渊明的诗句。苏轼在古代诗人中最倾服陶渊明,自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所述)。爱陶心切,便不知不觉追求着陶渊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境界。

写景写得好,是因为景中有情。所谓景中有情,不一定是在刻画景物时寄予感慨,而在于所刻画的对象中透露出作者的视角,作者对景物的体会,也即是有作者的诗情在内。于是风景与人格一致,达到了方苞所谓“胸无杂物,触处流露,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篹》评此文引)的主客观契合的创作心理状态。

此赋的散文味更重,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好几处押的是“藏韵”,有如书法笔画中的藏锋。如第二段“藏之久矣”的“久”,与上句“酒”押韵;第三段“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识”,与前面“尺”“出”押韵;“盖二客不能从焉”的“从”,与前面“茸”“龙”“宫”及后面的“动”“涌”“恐”押韵;“听其所止而休焉”的“休”,与前面“留也”的“留”和“舟”“流”押韵,韵字后面均带虚字作尾,都必须在诵读时才能体察。赋的古义为诵,古人称不歌而诵的为赋,赋原是要诵读才能诵出滋味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