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袁绍的势力范围!
而河北冀州之中,渤海可是袁绍一开始的起家之地。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当袁绍取得了整个冀州之后,一度将他的政治中心脱离了这里。
然而,随着之后晋军的势力范围越加的庞大,如果继续将邺城作为他们的政治中心的话,那么,邺城距离司州的位置就太过近了一些。
一旦晋军真的图谋河北的话,很可能一夜之间,晋军的骑兵就直接杀到邺城之下了,故而,在晋军势大的情况之下,继续将邺城作为政治中心的话,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一个随时有可能面对强敌兵锋的政治中心,是无法安稳下来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之后的袁绍将政治中心转移回了渤海,毕竟这里也是他的起家之地,当年他就是从渤海太守的位置,一步步的得到了整个冀州。渤海,有承担这个重任的基础。
虽然说渤海这个位置,紧挨着青州,对于大汉而言,也有着邺城相对于大晋的弊端。
不过,这两者之间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大晋对于邺城的威胁,和大汉对于渤海的威胁,这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将政治中心继续安置在邺城的话,袁绍确实禁不住大晋对于邺城的威胁。但是,青汉对于渤海造成的威胁,袁绍不说不会放在心上,但也绝对不至于严阵以待。
那个时候的青汉,才刚刚成立,甚至连青州都没有一统,旁边都还有个窦建德呢,袁绍有什么可怕的?
再则,从他们周围几家势力的身份立场上来看,青汉就没那个立场对他们动手。
刘备再立青汉,给了他一道护身符,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又何尝不是一种禁锢?
而经过多年的经营,再加上渤海的底子本来就不差,以袁绍当初的身份,那当然是不可能随便选择一个地方就会去当太守了。
作为大汉最强的世家,袁家抬出来的排面人物,不管是袁绍,又或者是袁术,袁家给他们安排的起家之地,可都是大汉一等一的宝地。
尤其是袁术当初所在的汝南,那更加是他们整个老袁家的根基之地,这么一个郡,可以提供的人力物力,都能比上很多的州了。
袁绍的渤海虽然比不上袁术的汝南,但是,这个郡的综合排名,在大汉之中,也是能够排得上号的。
底子够好,再加上老袁家这么多年的经营,如今已经彻底取代了当初的邺城。
如果袁熙继续留在渤海的话,面对他的兄长袁潭,可以说是没有一丝一毫的胜算。
在渤海之内,在袁袭的帮助之下,袁潭已经占据了大势。
说到底,袁潭这个嫡长子给他带来的优势太过大了一些。袁潭和袁熙这两个人之间,如果没有这个身份上的优势的话,袁袭、袁圣这些老袁家的中流砥柱,可不会从一开始就直接站在袁潭的身边。
袁熙如果想要求得一线生机的话,那就只能够及时离开渤海,牢牢抓住自身剩余的一部分力量。
袁熙本人虽然是舍不得离开渤海的,可是,他手底下的那些世家代表,一个个都站出来表示支持这个决定,就算是他,也不可能站在手底下,所有人的反对面之上。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他才拥有和袁潭一争的实力。而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支持的话,就凭他这个原本在三兄弟之中最没有存在感的老二,除非老大也像老三那样死了,要不然的话,根本就不可能轮到他。
事实上,审配也不愧作为河北有名的谋士,他是一手对于袁熙来说非常关键,如果袁熙抽身而退的再晚一些,他连那两个郡争不到。
那个时候的袁潭,只不过是因为在忙着吞噬高欢死后留下来的肉,这才暂时没时间搭理袁熙而已,等他完成了这件事情之后,不管是他又或者是他底下的那些人,可都不会放过这个兄弟的。
而也不管是他,又或者是他手底下的那些人,也都不会让冀州继续分裂下去的州。
因此,袁熙也算是走的及时了。
而且,正因为走得及时,中山、常山,这两块地方,他们控制的也非常顺利。
之所以选择控制这两块地方,自然不可能是随便选的。
这两块地方,在整个冀州各郡之中郡,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的那一种,就算不是最差的郡,但在各郡之中,也绝对排不了前列。
不过,这两个郡对于袁熙来说,却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中山,这里是河北大家族甄氏所在的地方,而甄氏,正好是袁熙媳妇背后的家族。
一开始的时候,那个时候作为老二的袁熙,没有任何的希望,他们还没参与过这三兄弟之间的事情。
但随着袁熙站了起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也终于忍不住参与到了这件事情。而这个时候,他们就算是想脱离这条贼船都来不及。
夺位之争,哪有那么多的墙头草可以存在,大家的一些潜规则都还是有的,上头的人也不会允许这些人当墙头草的,不管是得胜者还是失败者。
毕竟,要是他们表现出了,对于这种墙头草的支持的话,日后,谁还会决定你选择哪?怕是每一个到你手下的人,都早就已经做好了,第二套准备了。
但不管怎么说,有河北大家族甄氏的帮助,袁熙这才存在短时间之内,控制中山的基础。
至于常山,那就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他曾经在常山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太守了。
袁绍可是很喜欢将他的儿子或者是侄子分配出去,为他镇守四方,在原本的历史之中,河北四州之地,就是他的三个儿子和外甥高干分别看着。
而这一世,袁绍的势力范围虽然远远比不上原本历史轨迹中的他,但是,老毛病依旧没有改,让自己的儿子去各地担任太守,以帮助他加强对于各地的统治。
而有过这么一段时间的经历,也给他控制常山带来了帮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