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和地位,就注定了不可能割让太多的利益给百姓,这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只要关中新政能够推行,那么就会比世家有竞争力,这一点,张玄之说的的确没错。
杜英沉声说道:
“话虽如此,但是我们是外来者,世家是本地人,世家已经在这田间地头上统治了几代人甚至上百年,而我们呢?
恐怕在座的诸位,连蜀中百姓平时桌案上吃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吧?
所以又凭什么认为我们就一定能够比世家更有优势呢?所以先收起来你们的傲慢之心,一旦开始工作,就要多到此地百姓的田间地头、屋舍棚户之中走一走、看一看。
不要大张旗鼓的去,要低调的去,去看到他们最寻常的模样,寻觅到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这样才能够及时做出改善和弥补,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政策变成适合于此地百姓的政策。
否则,关中百姓需要的,不见得就是巴蜀百姓需要的,在其位、谋其政、为其民,余期望在座的诸位都能恪行于此。”
众人皆是肃然,收起来因为之前的蜀中世家的拉胯表现而展露出来的轻视之心。
是啊,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蜀中百姓平时吃什么,收入又有多少,又如何能说关中新政的种种就一定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杜英缓缓说道:
“一旦解决了常家的坞堡,就带着将士们向下一个坞堡出发,既然世家们和我们来扰袭,希望我们能够不得安生,那我们就稳打稳扎,结硬寨、打呆仗,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踩过去,不需要在意能够拿下来多大的地盘,而应该能不能稳住我们既得的地盘,能不能争取到本地的民心。
世家能够营造出来这样的声势,也是得益于世家对于百姓的号召,指使百姓行事而已,现在能够一点点的争取到我们所控制的坞堡之下的百姓,并且通过这些百姓作为正面的例子,让那些曾经把我们看做洪水猛兽的百姓们渐渐意识到,都督府并不是来残害他们的,而是来帮助他们的,他们也将收起来对都督府的仇恨和戒备。
不求他们会直接临阵倒戈,站到我们这一边,只求他们能够在我们和世家的对峙中保持中立,甚或只是消极怠工,这就已经足够了。
因此在行事的时候,都督府上下,不可强求,不可勉强,展现关中新政美好的一面,顺势而为,让百姓了解和接受新政。”
众人已经陷入沉默,此时他们也已经反应过来,如果说杜英在关中推行的新政,最典型的外在特点就是快——雷厉风行,根本不给别人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让百姓先处于新政之下,再慢慢的学习新政、了解新政。
而在巴蜀,杜英要做的就是慢。
慢工出细活,让百姓们一点点的了解新政、走向新政。
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操作方法,也正是真正考验都督府上下诸多官员的时候。
杜英看着一言不发的众人,语气阴沉几分:
“余之前就曾经说过,教书育人是要因材施教,在地方施政一样是要对症下药,只不过之前在关中推行新政,关中各个州郡的情况其实大差不差,所以只需要微微调整即可,看来诸位也不是很理解什么叫做真正的‘对症下药’,所以现在面对蜀中的状况,就没有信心了?”
无论文武官吏,此时都打了一个激灵,齐齐上前一步:
“我等定殚精竭虑,让都督放心!”
“不!”杜英摆了摆手,“是要让治下之民放心。这一场战事,就是争夺军心民心的战事,民众不可辱,民意不可违,我们应当顺应民意,也引导民意。”
张玄之和梁殊皆是楞然,因为他们豁然想到,上一次和杜英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是在剑阁,那个时候蜀中世家还没有对杜英动手,双方还是和和美美,一副‘你我都是好兄弟、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架势。
那个时候的在座诸位,虽然也知道蜀中世家肯定不是那么好相与的,但是也没有料到最后会闹僵到这个地步。
而那个时候的杜英就已经在和张玄之他们讨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问题了,现在关于那一次讨论的答案,甚至还是从张玄之和梁殊口中说出来的答案,正好被杜英用来回答如何让蜀中百姓归心的问题。
一切都是巧合,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还是······都督在剑阁之前、在一切都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料想到了这一点?
因此世家的种种作为,形如跳梁小丑。
这种巧合,让张玄之和梁殊看向杜英的眼神屡屡变化。
杜英倒是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这本来就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必然要在君臣之间讨论的问题,杜英既然带着两千年的智慧和积淀而来,那么提前讨论这些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顺应和引导民意这件事,落到陆唐等武将的耳朵里,显然有些茫然,他们看向梁殊和张玄之,这两个人一个是文官,另一个作为武将之中的文官,再加上杜英此次南下没有带着都督府中日常主持事务的主簿或者长史,所以张玄之也在履行类似于王猛、阎负的工作,更是难分文武。
因而在武将们的眼中,这就是文官需要头疼的问题了,不看他们二人还能看谁?
张玄之和梁殊倒是已经摆出了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情。
杜英微笑着看着这一幕,文武的工作泾渭分明,武人负责攻城拔寨,文官负责治理地方,双方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这才是一个稳定的政权应该呈现出来的模样,无论是哪一方对另一方的过于强势和主导,都会导致整艘大船的倾覆。
————————————
新年临近。
王师对梓潼的进攻并没有预想之中的那么顺利,但也没有预想中的那么不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王师的进攻受到逐渐寒冷的天气影响,不由得放缓了,不得不留下来一部分士卒加固营寨、确保能够抵御蜀中群山里又潮又冷的寒意。
同时益州刺史府那边的动向也耐人寻味,周抚亲自率军抵达绵竹,名义上是迎接长公主和长安郡公南下,并且支援郡公征讨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