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发家致富考科举 > 第82章 祖孙重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若是谢凡打定主意,诚心“投靠”高大人。与高大人孙女成亲,也是上佳之选。

更何况,高大人与谢凡有师生情分。此时官场往往看重同年、师生关系。

庶吉士三年馆课皆在翰林院,馆师是身为太常寺卿的高大人。却不是正经翰林学士,杨伟大人。

无论谢凡选不选择站队,他一个没根基的小翰林官,哪怕高大人不曾笼络示好,旁人也自然而然将谢凡视作高大人一派。

谢凡略一思忖,想起自家往上五代,不,十八代,都不曾有一个官儿。

亲戚朋友也都是白身,也不对,有一门做官的亲戚:前妻倩娘的娘家,周家。

前任岳父周大人曾是五品骁骑尉,只是早已经致仕。周家还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做官,只是都未曾谋面。

想起前妻早逝,谢凡不禁叹气:“这门亲戚还不如没有呢。如果倩娘嫁给了别人,说不定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哎。”

谢凡思前想后,决定服从高大人安排。

他自我安慰道:“反正都是包办婚姻,都没有感情基础,娶谁不是娶。

高家门风名声向来不错,就让祖父祖母高兴高兴吧。过几日写信回老家,请祖父正经向高大人替我提亲。

就是定亲之后,还得想想法子再赚钱,置换个大点的房子。”

士大夫之家正经婚嫁,皆有祖父母、父母主婚。须得三书六礼,写书婚书,以礼聘娶。流程颇为繁琐。

因此谢凡还有很多时间准备银两买房,他想着大不了再写本小说。

谢凡倒也想回家一趟,亲自向祖父祖母说明“喜讯”。

只是可惜,按照朝廷典制,京官离家十年者,方许省(亲)、祭(祖)。

而且假期十分有限,两京给假省、祭官员,除往回水程外,许在家二个月。*

谢凡老家在应天府溧水,往返路途需要莫约两月,回家待两个月。

满打满算,便是谢凡十年能请假回家一次。一次四个月,包括往返南北两京路程。

谢凡想到自己才在京中三载,还有七年。而祖父祖母如今年迈,尤其祖母陆氏,已经年过古稀。实在教谢凡担心“子欲养而亲不待”。

“还是得尽快努力赚钱买个大房子,将祖父祖母接到京城照顾养老。”

于是写信向祖父祖母禀告婚事之后,谢凡便下定决心努力赚银子。

一个小目标:买个大宅子!

主意既定,又逢休沐,谢凡招呼顾三郎一道,去寻了三年前买宅子的张姓牙人,向他打听现在北京内城房价。

那牙人见谢凡已是官身,纳头便拜,口称老爷。

谢凡倒也不多啰嗦,招呼他起身,便问东城西城,稍微宽敞些宅院要几许银两,起码三间大屋那种。

谢凡预备着祖父祖母一间,自己婚后一间,其余福顺、顾三郎等一间。

牙人却未曾直接回话,只说请谢老爷亲自观瞧一番。谢凡也觉有理,便又看了一日房子。

略看了三四处,那些个位置、布局样样皆好的,皆须得五百两上下。谢凡不禁有些丧气。

牙人见谢凡神色,又说,倒也可以看房屋陈设、新旧、朝向等等如何,再略略砍些价。

谢凡又问,自己孝顺胡同这间小四合院,现在出手能卖出多少?

牙人略一沉思,说道若是着急出手,三百六七十两银子应当能早早卖出。

谢凡有些奇怪,怎么住了两三年,房子还涨价了?

牙人便笑了,说道,老爷怎么忘了,今年又有礼闱了,又有新晋官员留京上任呢。

又补充道,这东城西城,就这么大个地儿。朝官大户都往这内城里住,可不是房子越来越不够了。

谢凡听完,顿时有些莫名熟悉感:“这也和前世一样,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多,房产增值。”

又有些得意,庆幸自己刚刚留京,就早早卖了房。不然可更买不起了。只能一直租房住了!

于是从怀中掏出几分银钱,叫顾三郎递给牙人,又说下次买房还是找他。

那牙人也客气,坚决不收。只说,能得谢老爷抬举,小人三生有幸。

谢凡见这牙人客气礼貌,也不好坚持,只对他拱了拱手,以示感谢。

既然已经出门,谢凡便买了一匣子山药枣泥酥皮点心拿着,去外城唐家找唐监生。

唐监生果然在家中“伺候”宝贝小闺女,正拿着给拨浪鼓逗弄孩子玩耍。

听家人通报谢老爷来了,唐监生起身迎到门口,对谢凡作揖行礼,又寒暄问好,请谢凡进屋落座。

礼数做足,唐监生便紧赶慢赶,重新将宝贝闺女抱起来。

谢凡见唐监生这副“女儿奴”模样,忍不住打趣了他几句。

唐监生却是一脸得意,对谢凡说道:“谁家小姑娘能有我家姑娘生得标致好看,聪明可爱?”

说罢将自家小闺女抱起来,让谢凡观瞧。

谢凡本以为,这不过是新手父母,常见的父爱母爱滤镜。

前世常常在朋友圈看到父母晒娃,其中大多数只是寻常可爱小孩。但在父母眼中,自家小孩是世界第一可爱。

但是谢凡一见,唐监生闺女果真十分可爱:

圆圆眼睛,乌溜溜如葡萄;小小嘴唇,红润润似花瓣;白白脸蛋,嫩生生赛汤圆。

只是额头饱满圆润,隐隐有光亮。发际线远远后退,同她父亲唐监生一模一样。

谢凡口中连声夸奖之余,心中忍不住可惜:“确实很可爱,就是小小年纪就遗传了这大脑门和发际线。看来大脑门和发际线后退是显性遗传。”

只是转念一想,此时审美便是推崇这大脑门,视为聪明睿智之相貌。所谓“方额广颐”。甚至有人刻意将发际线剃高。

“原是我审美格格不入,跟不上时代,害。”谢凡苦笑,又有些替小孩高兴。

便对小女孩做了两个鬼脸,逗得娃娃哈哈大笑。

接着谢凡向唐监生打听起,孕妇该吃什么补品?城中哪位郎中擅长妇人病?哪位稳婆口碑好?

唐监生少不得又打趣起谢凡,一个鳏夫打探这些干嘛?

谢凡也不隐瞒,如实说是为师长打听,他夫人年过四旬怀孕,这一胎来得珍贵。

唐监生听了倒是认真起来,一股脑说了许多经验:

城中李郎中擅长妇人病,他娘子孕期便每月请李郎中上门诊脉一次,也喝他家安胎药,直到生产;

城中宋稳婆最会接生,据说宫里皇后娘娘生产,都请了宋稳婆。自家娘子便是请得宋稳婆接生,产后又是宋稳婆帮着调理恢复;

还说了城中有位方郎中,号称“方小儿”,最擅长小儿科。自家闺女有次吃多了积食,哭闹不止,便是方郎中一贴药治好的。

最后又说起育儿经验,怎么哄孩子睡觉,自家闺女每日吃多少东西,多大会叫“爹爹”等等。

谢凡起初还用心听着。后来唐监生滔滔不绝,听得头痛,终于忍不住开口打断。

唐监生也有些不好意思,终于止住话头。两人闲话几句,谢凡又陪小孩儿玩了一会,方才回家。

谢凡今日睡前,便开始盘算自己还差多少银子换大房子:

现在房子卖了,能有三百六七两。写《西游记》赚了二三百两,可惜北京城中消费颇高,官员间又常有应酬往来,存下来的不多。

所以手上还有莫约百余两。只是祖父祖母搬来日常花销也会增大,所以不能一口气全用来买房,手头还得留些钱日用。

成亲也得花钱,所以还是得再赚点钱才行。

“倒是比想象中容易。”谢凡心中颇为欢喜。

庆幸之余,又开始想着在何处能赚得这些银子:“不如还是写小说。上次《西游记》热销,应当能同金掌柜谈个好稿费价钱。

只是要想想还有什么故事能用用。是套用前世名着,还是写本原创的。”

又想到唐监生所说郎中和稳婆,谢凡思忖该如何帮孙大人,又不至于叫老师觉得欠自己人情。

此后每日里,谢凡除去往翰林院应卯,修史。便是留心寻找新书灵感,同时等着溧水家中回信。

又过了月余,期间谢凡倒是落笔写下些故事开头,或者回想前世所读小说。可惜略一思考,都觉得不甚合适。

就在为了小说构思冥思苦想之际,收到了祖父回信。

果然信中谢老秀才夫妇欢喜之情,简直透纸而出。

不仅一口答应婚事,更说老夫妇两人打算启程前往北京城来。要亲自前往高府,为宝贝大孙子向高大人提亲,以示郑重其事。

谢凡觉得祖父祖母稍微有些兴奋过头。毕竟自己信中,关于高家小姐本人,除了年纪,其余什么都没提。

当然谢凡也不知道别的,毕竟高大人也不曾说过。

“就算婚事不成,让祖父祖母来京城养老也是很好。”

分别三载,谢凡着实挂念二老。

只是他如今还不够银子买房,若是祖父祖母来了,说不定要暂且租房。

但祖孙重逢,总是喜事一件,欣喜远远大于租房带来小小麻烦。大不了将孝顺胡同四合院租出去,再租个大些宅院。只补个差价。

于是谢凡先向高大人府上送上拜帖,登门向高大人说明,自己家中同意亲事。此后自己老祖父更会亲自上门提亲。

谢老秀才千里迢迢上门提亲,也是对高家给足了面子。

高大人也暗暗觉得,谢凡虽说出身平民,但他家人倒是颇懂礼数,自己眼光果然不差。

自然连声同意,又说届时一定好生招待谢老秀才。

此事谈妥,婚事谢凡便不必过多操心。

因着此时婚姻大事虽然繁琐,却多是由两家长辈操持。双方新人,倒也不必过多费心,只需按时配合安排便可。

于是谢凡开始构思第二本小说,盼着赚到稿费,也好早日换房子。

这日休沐,谢凡又在房中枯坐,咬着笔头,灵感全无。此时却听得尤厨子又大着嗓子,对着福顺与顾三郎侃大山。

谢凡知道,尤厨子向来喜欢对着福顺与顾三郎讲述西北军中趣事。

于是招呼三人进来,让尤厨子也给自己说说。

可是此次,尤厨子说得却不是西北军中趣事,而是自己小时候奶奶给自己所讲鬼神故事。

谢凡听完,只觉故事十分精彩曲折。连连夸奖尤厨子故事说得好,要用到小说里去。

尤厨子还没来得及得意,这话倒是让福顺不服气了。

于是福顺也说了一个志怪故事,谢凡觉得这故事,不如尤厨子所说精彩,但也不错。

之后顾三郎也说起故事来。浙江宁波临海,多有关于大海的传说掌故。于是他一口气说了两个。

三人每说一个故事,谢凡便点评一个。三人倒是比赛一般,一股脑说了好些故事。既有奇闻轶事,也有鬼神精怪。

听了一肚子故事,谢凡突然提议道:“倒是不知道你们每人都知道这么多故事。放在肚子里岂不是可惜。

不如就将故事写下,整理起来,便正好是一本志怪小说。”

三人都是摇头,连声说自己可不会写那些文雅词句,哪会写故事。

谢凡又温言劝说,叫三人先写个大概,自己再为三人修改润色。又承诺若是书稿有书肆收购,书稿便平分。

这终于让三人有些心动,但都坚持稿费谢凡得一半。他们三人按故事分。尤厨子当先便拿过纸笔,打算写故事。

只是尤厨子见这纸张颇好,又请福顺寻了张最次一等册子纸**,方才开始动笔。

于是福顺与顾三郎也提起笔,在册子纸上写了起来。

只是三人字迹着实不敢恭维,更常有错字白字。语言也是十分直白,甚至有些粗俗。

所以三人写作完成,谢凡都须统一润色,再誊抄一番。有些故事逻辑不通顺的,谢凡也要增删修改。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四人这样流水线一般写作。不消半月便写出二十来篇故事稿子。

谢凡整理完成,便打算照旧去金家书肆投稿。

此时宫中却传来消息,皇后崩了。

注释:

*出自《大明会典》

**又称库钞纸,明代人为了节约纸张,用写过字的钱粮册子反过来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