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我就一做动漫的哪懂什么历史 > 第291章 儒学的发展历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看完朱熹的一生,许多观众都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感慨。

难怪说这人救不了南宋,就他这思想觉悟,有几个人能领悟?

但对于各朝各代的思想家们来说,朱熹的许多思想却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感受。

先秦时期,还在周游列国的孔子看完朱熹的思想,顿时有所感悟,他的弟子们立刻纷纷拿出竹简和刻刀,就等着老师发话。

只不过孔子还没来的及开口,光幕画面突然一转。

【插播一则番外小视频,论儒学思想的演变之路,从孔孟之道到心学的诞生。】

看到久违的番外小视频,许多本来已经开始犯困的观众们顿时都来了兴致。

先秦时期,孔子看到这次的视频标题不由的一怔。

孔孟之道?这里面的孔指的八成是自己,这个孟又是谁?是哪个后辈吗?

【儒学最初诞生于礼,而礼是在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逐步迈入封建社会的一大重要产物。

因为礼的出现,所以人类的文明有了规矩,有了秩序,人们彼此之间不再像野兽一般随意的相互征伐。

但真正让儒学形成一门学问的,还是先秦着名思想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只不过孔子活着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创建了儒家,他之所以会被尊称为儒家先祖,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他的弟子和学生们。

最初的儒学其核心思想是知识分子如何修身渡他人,如何教化世人,这个时期的儒其本质是唯心的,它教人向善,追求完美,甚至凭此来治理天下。

只不过,最初的儒学思想并不受欢迎,其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最初的儒学思想太过完美,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其二就在于孔子的弟子们将孔子说过的一些话曲解成了一种死板的规矩。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孔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过错,吸取教训,这样才能进步。

可被曲解以后,这句话就成了一种教条,有些学堂先生竟要求学子们每天都要反思自己三次并写下一些心得,当自觉变成了强制性的任务,儒学就算说的再有理,能接受的人也定然不会很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近百年,直到孟子的出现。

如果说孔子是开创了儒学的始祖,那么孟子便是将儒学合理化,平民化,让更多的人乃至统治者开始接受它的重要功臣。

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曾周游列国,相比于孔子的言论,孟子唯一做出的重大改变就是将被孔子弟子扭曲后的儒学从命令转变成了提倡。

打个比方,假设孔子最初说的话是“天气冷了,适当饮酒可以驱寒。”

结果孔子的弟子们逐渐将这句话给扭曲成了,“天气冷了,必须喝酒才能驱寒。”

等到了孟子这里,他将这句话还原成了,“天气冷了,大家不如喝点酒驱驱寒。”

同样一句话,三种口吻却表达出了三种情绪,其中最容易被人接受的,自然是第三种。

除此之外,孔子的思想最初主要针对的是那些精英阶层,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他认为仁义这种精神得先从君王,从精英阶层开始传承,这样底下的百姓们才会遵从,会认可。

可现实却是那些精英阶层和君王们顶多会对这种思想表示尊重,但绝不会遵从,自然也就不受欢迎了。

再加上孔子认为知识分子和君王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这个君王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认可,就可以去他那做官,如果没有,那就转身跑路。

而孟子则比较注重将心比心,他认为只要你愿意为我牺牲,那我也同样能为你牺牲,仁义是等价的,是需要有人先做出表率,其他人才会自发跟随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便是这么来的。

而且孟子对君王的态度虽和孔子有区别,但本质上还是相似的,他虽然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理念,但核心主旨还是君王和臣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且仁义这一思想是需要君王来自上而下的传播的。

孔孟之后,便是战国末期,这时的儒学传承者变成了荀子。

相比于前两位,荀子则明显更多的收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儒学思想全凭自悟,有的人悟到了便成了大家,有的人悟不到,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他这种放养式的管理方式,导致儒家走出了一个李斯,李斯认为儒学礼仪那一套根本管不住世人,只有严苛的刑罚可以,于是他果断跳入了法家,脱离了儒家。

不过也或许正是因为李斯的跳槽,让荀子明白了一个道理。

他认为以法治人可称霸道,以理治人可称王道,到了这里,儒学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那就是唯物主义的诞生,儒学也从单一的唯心逐渐发展出了唯理的一面。

荀子的思想具备极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因为他的理论,华夏迈入了大一统时代。

而在这个漫长的时代里,儒学思想虽然依旧在不停的发展,但其核心矛盾却一直没有被解决,那就是唯心和唯理的区别。

西汉董仲舒,他虽然得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便利,但他的核心思想其实是唯心的。

董仲舒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君王,他将儒学与政治融合在一起,搞出了三纲五常等一大堆的规矩,这些规矩确实对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十分有限,毕竟他的重点还是在于人的自觉,人会自觉的向善,自觉的去遵守礼仪道德,这里面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了。

而且,董仲舒将君王神化,提出了天子受命于天便是不可违背的想法,认为这个天子要是做了坏事,上天自会惩罚他,其他人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资格,这样的理念导致儒学思想开始朝着宗教发展,成为了君王掌控朝廷掌控天下人的一种武器。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两宋时期,由于佛道两教的兴起,儒学开始吸纳这两教的一些思想,开始进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和陆九渊提出的“发明本心”。

其核心区别就在于朱熹认为理来自于外界,要通过事物的变化来明理,来立心。

可陆九渊却认为理来自于人的内心,不需要事物的变化也可以明理,二者进行过很长时间的争论,却谁也说服不了谁,而这其实也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根本区别。

双方看似矛盾,但这种分歧却让儒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注:以上言论仅作者个人理解,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理想化的假设与修改,如有不同意见请轻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