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来到书院的办公室,这里是书院夫子平日里办事的地方。
李淳风见孔颖达来了连忙起身说道:“老夫子,今日过得如何?”
孔颖达把小册子收好说道:“今日也是颇有收获的一天。”
带着孔颖达来到自己的房间,李淳风说道:“平日里我们几个夫子就住在书院里。”
孔颖达走入李淳风的房间,入眼墙壁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咋一看还很渗人。
瞧见孔颖达的神情,再看看自己的房间,李淳风尴尬地笑了笑:“陋舍有些日子没有整理了。”
说着李淳风一边手忙脚乱地收拾着说道:“要不和魏王殿下打个招呼,书院还有空房子,老夫子也可以住在这里。”
孔颖达摆手说道:“老朽的身份不适合住在书院。”
李淳风长叹一口气,想想也是孔颖达身份代表的是儒家,儒家子弟若是知道孔颖达住在书院,怕是会再生波折。
看着墙上的公式,孔颖达问道:“你这是在算什么?”
李淳风感慨道:“老夫以前在李正的数术一书中看到了一个符号,后来大牛说这个符号是圆周率,这个数字比三大但比四小,三点一四一五之后还有无数位,据说是永远都算不尽的一个公式。”
孔颖达说道:“当真?”
李淳风叹息道:“从老夫到泾阳已经有三四年了,这两年就一直在算这个圆周率,已经算到第五十四位,目前来看还没算到尽头,每次睡前老夫都会花几个时辰算,但还是没有算完。”
孔颖达疑惑道:“还有这种事情?”
李淳风点头说道:“老夫年轻时跟随袁天罡也在其他的典籍中看到过这种算法,久远之前就有前人也算过,只不过没有李正这么清晰。”
正说着一群孩子结伴跑出了书院。
李淳风说道:“今日大牛带着人又要进行实验了,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孔颖达点头说道:“也好,也好。”
人到中年的李淳风与白发苍苍地孔颖达一起走出书院。
跟在一群孩子身后,他们来到泾阳的河边。
孔颖达也见到了站在这里的李世民。
李淳风和孔颖达一起上前行礼。
孔颖达好奇道:“陛下也来看实验?”
李世民只是淡然说道:“朕只是过来走走。”
村子的另外一边也来了不少人,这些人中领头的就是阎立本。
跟在阎立本身后的还有一千个招收而来的学徒。
这些学徒来泾阳也有一个月了。
瞧着阎立本那边声势浩大,李世民倒也没多看,继续观察大牛和几个孩子。
阎立本对工匠们说道:“抽水泵的技术你们大多数人也都掌握了,大家的目的都是来学技术的,接下来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实验,看完之后如果想要离开的今晚拿了工钱就可以回家,想要留下来的继续留下来学技艺。”
河道的两边都站满了人。
众人都盯着河中的情况。
泾阳河的上游飘来一膄船。
船很小就是一艘很小的渔船。
船上的是大牛,狄仁杰和裴行俭,李治四人。
随着船慢慢到了众人眼前。
仔细一看船的后方还有一根根非常粗大的石柱。
李世民疑惑道:“这个石柱是如何飘在水上的。”
李淳风解释道:“臣倒是在研究院见过图纸,这个石柱其实是空心的,用泥浇筑的,之所以能够浮起来,因为石柱的下方还有木头。”
李世民凑近仔细看了看,“还真是。”
四个孩子分别游到四根柱子的一端。
李世民不知不觉已经凑近到了河边,眼神中地好奇已经掩饰不住,仔细一看这几根石柱还用锁链连在一起的。
随着大牛一声令下。
四人一起动手,抽出各自石柱一端的木筏。
水流立刻流入了空心的石柱中。
慢慢地石柱开始下沉。
四个孩子也随着石柱往下游。
等到石柱的一端完全沉下去,众人这才看到四根石柱的另外一端是一个扁平的台子。
石柱完整的立在了河道中的时候,大牛,李治,狄仁杰,裴行俭四人也都游了上来,似乎是在确认,游在水中怎么都推不动石柱。
李世民观察着,这个石柱看起来确实是推不动。
看向李淳风,李世民说道:“这是怎么回事,就这么立在河道了?”
李淳风从一旁拿来一只碗,把碗倒扣在沟渠中说道:“陛下请看,因为水压的关系,倒扣在水中的碗很难拿起来,水压越大越费劲,泾阳河水的深度不错,所以石柱一旦被水压压住,寻常人根本推不动,这就是原理。”
李世民这才稍稍点头,眼神中还是有疑惑。
一块块已经浇筑好的石板运向河中。
用那四根柱子作为支点,开始铺设了石板。
一个时辰之后,一个平台在河中就建设好了。
李世民干脆坐下继续看着,越是看眉头紧皱。
半天过去了,李世民吃着王鼎端来的饭食,几个孩子依旧在忙活,原来他们是要在河道中建一个房子。
看了好一会儿,吃了碗中的饭,李世民拿起一旁的科学书,专研着水压和气压之间的关系。
等到傍晚时分河道中建设的房子已经有了雏形。
在村子里闲逛的李绩走来说道:“陛下还在这儿呢?”
李世民指着河道说道:“没想到不用填河,就可以在河道中建设房子。”
李绩说道:“确实是这样,不用填河也不会影响下游,这样在河中建设房子也很是轻巧。”
天色也就要黑了,大牛李治几个孩子也上了岸。
李治见到李世民连忙跑来行礼,“父皇怎么过来了。”
李世民跟着李治一起往回走说道:“这样地房子坚固不?”
李治说道:“其实我们对河道底部也做了处理,严丝合缝扣住的,还是很牢固的。”
李世民稍稍点头说道:“原来你们在河道底下也做了手脚。”
李治解释道:“我们在河底也做了相应的平台,不然也不可能这样牢固。”
送李治回到了家中,李世民干脆也来这里。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