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九年的到来悄无声息,岁旦当夜,长安城灯火通明,车水马龙。
回望过去的一年,若没有左冯翊地区的叛乱,京畿地区算得上安宁的一岁。
远在江东的战事,对于长安的平民百姓而言,只是闲时的话题罢了。
近在不远处的齐赵战事,也不过让他们的生活荡起一丝波澜。
至于国朝三处大军集训演习一事,大多数人压根就不知情。在他们的视线中,只有长安城默默无声的巨变。
朝廷砍了不少贪官的脑袋,振奋人心。坊里间的酒肆旁,说书人每每论起此事,场下无不是击掌叫好。似乎在他们的眼中,处理了这批贪官,国朝的官场就变得清明无二。
然后便是分田的大事,底层的老百姓们一天天的带着笑。
这几年的日子过得可比前朝那些年岁强太多了,搁前朝时候,别说天天挣钱了,吃喝都成问题。
现在呢,一家人只要不好吃懒干,一天二十个大钱妥妥的,好点的能有三十多个大钱哩。
更不用说,今年又分了地。
这地头一量,咱老少爷们日后也是有地的人了。
等明年啊,忙时务农,闲时做工,少说也要给家里的小子、妮子添两件新衣。还得再割上两斤肉,好好让娃子补补身子。
赶明,等孩大了,去读书识字,奔个好前程。
……
在国朝各种明件公文中的更田,放到百姓嘴里,就是分地。
而分地,对于这一代代,一年年埋头苦干,背朝黄天的百姓而言,那就是天恩浩荡。
但对于高诚来说,更田还没有组建民兵的事大。
毕竟,说到底争天下争到最后还是战场上的博弈。
民心,那是基本功。
大家都在做,可能方式会有不同,但无一例外。
发展国力,是为了保证军队能拥有更精良的武器甲胄,保证军队在作战时拥有更多的粮秣。
可最终,一切还得战阵之间说话。
而打仗,军队当然是越多越好。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但凡是带兵打仗的,就没一个不希望手底下的兵比对面多。
民兵在大周军队中属于第三序列,第一序列的各支野战军属于常备兵,国朝骁锐。第二序列的守备军,战斗力保持的还可以。
其实大周常备军力很强,十四个步兵军,两个个骑兵军,就有二十五万余人。而第三骑兵军正在补充兵员、战马、甲械,加上还在扩编中的无当飞军,以及西海都督府辖下的西海军,足足三十万精兵悍将。
这若是放到两年前赵国南下之际,高诚也有信心与河北军一较高下了。
短时间内的大幅度扩军,以及两年间精锐老兵的战损,常备军各军的战斗力肯定下降不少。但整体实力方面,比两年前强太多了。
量变引起的质变。
此外,还有四个州的守备军,以及规划中的荆州守备军,五个守备军也就八万人左右。
作为常备军战时辅助部队,守备军显然略显不足。
战端一启,常备军作为主力部队肯定要奋战在各地前线。而守备军不仅要辅助常备军作战,还要随时补充常备军战损,甚至还得稳定后方。
这么多任务,守备军显然无法独自担任。
所以民兵的组建,乃是大势所趋。
当各地的民兵社及上属机构全面建成后,大周将会迎来军力的第一个巅峰期。
国朝下辖四百余县,依兵部统计,四百余民兵社及其上属所需兵员将吏,足足达到五十余万人。
这给予朝廷的压力很大……
不过,国朝很快就会迎来良好的发展环境。
齐赵交战,目前赵国围绕邺城一带,构建起庞大的城邑防御圈。
袁绍虽然身体很虚,但为了家族的未来,以及子嗣的未来,他必须强撑下去。
能撑多久,谁也说不准。
但只要撑到春耕,齐军必然要退兵。
齐国的进攻压力非常大,前线迟迟打不开局面,后方到处都是灾民、乱军。这几个月,就地河北,粮秣倒是能撑个半岁。可兖豫青徐四州,若是耽搁了春耕,说不定自个就内部崩盘了。
而且,旁边还有个大家伙,一边耀武扬威,一边招收流民,给予齐国压力的同时,也不忘拿片刀削肉放血。
所以,最迟三月份,齐赵战事必然落下帷幕。同样,荆州战事亦是如此。无论谁胜谁败,大周都将迎来起码两年的发展环境。
待到两年后,那就轮到别人担心大周骚扰它们休养生息了。
将手中兵部关于民兵组建的提报放到一边后,高诚继续观阅着少府秦怡提报的文件。
关于各项厂坊的筹建总规划,以及对于将作坊的处理交接计划。
发展国力,无非就是科技加经济。
而想要把经济拉上去,科技是前提。
别的不说,单是大周这些年修的那么多路,就仰赖着石灰呢。
当然,现在主要还是铺设石灰路。主要材料就是碎砂石、熟石灰加土,但还达不到三合土的强度。
首先肯定是配比不对,原将作坊那边一直在搞研究。听说现在好像又搞出几种配比方案,强度比当下强上一些。
当然,即便是没有达到后世三合土的强度,现在大周修的路面强度,也足以堪比秦驰道了。至于秦驰道,实在不知道怎么配比材料。
这种伪三合土路的修筑,比以往的夯土路强上太多了。同时,又比条石路省钱。
也因此,现在不少地方都搞起了石灰厂坊,专门挖石灰石,然后加工成粉状售卖。再加上顺风而起的沙厂,民间很多富户都开始使用三合土铺设院落地基。
同样迎来的还有砖厂的兴起,起因便是潼关关墙墙面砌的砖层。
至于长安城,则没有加砌外砖层的打算。
不划算。
而且,长安城本就有条石墙面,城墙防御强度很高,没必要再砌外砖层。
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很简单。
以前是夯土路,现在还是夯土路,只是中间加了石灰和砂石。以前是烧陶瓷,现在不过是多了烧陶砖业务。
原材料都没啥太大差别,只是思路没到而已。
比如烧陶砖,四四方方的陶砖可比陶器好弄多了,而且讲究也没那么多。
而粘合材料更简单,糯米汤、石灰、沙就是糯米砂浆,水泥没出现前就属它粘合效果强。
将作坊那边也在搞糯米混凝土的研究,但效果不怎么好,什么时候能用上还说不准。
这些建筑材料的进一步发展,仅仅是大周点科技树的开始。
火药也在研究,效果很不理想~
没办法,硝的产量不足。
前朝就有公厕,顺便养猪,大周当然也是如此。再加上排污系统,结果就是这个土法子搁城市里不管用。
只好安排下面的吏员去乡亭里做老百姓的工作,这种事要不是有强制令文和奖励,下面的人谁给你干,说撂挑子就撂挑子了,然后高喊一声士可杀不可辱。
所以,硝的产量根本拉不起来。
倒是硝田准备了不少,但出产得到明年冬季去了。
在军事用途方面,除了火药外,就独属冶炼工艺了。
当下最流行的冶炼工艺是炒钢,这种传自西汉中后期的冶炼工艺,大大提升了产钢量以及熟铁的产量。
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炒钢法的工艺愈加成熟,军中扎甲的配比非常高。同样,这也是东汉王朝常备兵力大规模减少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当南北军大规模装备铁甲及钢制环首刀时,的确不需要大量的常备兵力。披甲率将近五成的汉军,完全可以做到以一当五。
至于大周,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达到三成的披甲率。尤其是这两年迅速扩编的军队,可能连一成都达不到。
大多数扎甲,基本上都装备给战斗力强悍的精锐。其余士卒好点的就是单层皮甲,差点的就是布甲。
而真正能装备上锁子甲的只有虎贲校及骁骑校,两者都是重装兵种。扎甲加锁子甲的双层防护,基本上掏空了整个国家武库。
当然,随着国力增长,甲胄的产量也在年年提升。起码今年的扎甲产量已经达到了三千副,在战乱年代极为难得。
至于军中现有的扎甲、锁子甲,六成都是汉朝各地武库里的存货。三成是拿下益州后的缴获,最后那一成才是大周这些年的产货。
这么一看十几年下来,似乎不多,但实际上战争中损毁的更多。打胜仗的时候还好,破损的甲胄修修补补也能用,损失不多。可打败仗的时候,那都是人家了。
其次,东汉中期的产甲量就已经非常高了,起码能达到每年万余副。而经历过大规模战乱后,无论是工匠还是制造环境都大幅度下降。
而大周现在能达到每年三千副的产量,全靠接盘的大汉将作坊,以及动乱不大的益州。
大量的工匠,才是打造甲片的主力军。
而现在,自己正在点灌钢法的科技了,相信再不济也能赶上唐朝十分之一的产量吧。
至于宋和明,那就算了。
这两家真要全力以赴的情况下,一年五万副的产量丝毫没压力,而且还是盔甲、佩刀、戈矛、弓矢全套。
人家是全套生产,自己这边要是全套生产的话,能达到两千副就谢天谢地了。
关键是咱的扎甲最多七百片甲叶,人家都是一千八到两千的标准,离谱噢!
唉,希望明年这个时候,能够看到将作坊坊那边把灌钢法吃明白吧。
自己毕竟也只知道用生铁浇在熟铁上,其他的也是两眼一抹黑。但好在这项工艺并不复杂,有着炒钢及百锻钢工艺基础的大周匠户,相信能够在自己要求的时间里玩明白灌钢。
至于嵌钢工艺,算了~
不能要求太高,慢慢来吧。
灌钢只是炼钢工艺,用来提高钢的产量。但嵌钢属于铸造工艺,目前只有百锻刀技艺的基础,嵌钢需要时间去实践和积累。
钢造刀,铁造甲。
灌钢法能显着提升熟铁和钢的产量,但刀和甲、胄的制造,却需要工匠精雕细琢。
尤其是甲,六百片到七百片甲叶,加上皮革、绳索才能构成一副完整的甲胄。甲叶的工作都是由工匠打造,而编织则是交给匠户家里妇孺,这也是汉朝的传统。
匠户匠户嘛,不只是青壮工匠有用,他们家里人也要参与其中制作工作。
但扎甲的制作依旧很繁琐,尤其是甲叶的打造。
水碓,是西汉点的科技,直到现在广泛应用于农业。这点可以利用,稍微改一下,把锤头换成钢制,就是水力锻压锤。
虽说甲叶这东西比较精细,锻造过程挺讲究的,水力锻压锤力度又比较均衡,但只要能提高甲片锻造速度,不用讲究太多。
且能节省不少人力,可以点。
其次就是鼓风装置了,水橐是由水碓衍生而出的鼓风装置,即将以前的人力鼓风改变为水力鼓风。现在嘛,排橐都有了~
再更进的话,那就是鼓风箱了,即水动革新为气动。
点了,时间上不着急,反正现在排橐效果也不差,慢点就慢点了。
至于经济方面,这点自己真的不知道怎么打开。
似乎除了鼓励商贾,加大商业活动,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但经济的提升,显然不只只是商业。
通商方面,国朝做的已经很不错了。内部的商业交流很广泛,一边是慢慢兴起的民间基础厂坊,一边又有着商业税收的调低。再加上百姓手中有了余钱,国家的鼓励和支持,内部经济已经在缓缓拉升。
想要一蹴而就也不现实,这需要时间的积累。
而外部商业活动,主要还是丝路,尤其是与盘踞在西域的步度根势力。
这家伙现在手里有兵有钱,那叫一个爽快。
大周的盐、丝绸、瓷器,就是主要的外贸商品,换来的便是黄金、铜以及牛羊马等。
丝路今年给国朝带来的税收足足有四万万七千万钱,已经占据了今年税收的四成。而商税,达到了七万万余钱,占国家税收的六成。
其次则是个人税,达到了两万万三千万钱,占比两成。
此外便是针对富户的算訾一万万四千万钱,及官道通行费用九千万四百余万钱。
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全国税收近十二亿。
多吗?
还真不多。
这么多钱,别的不说,按照政改新定,三成是归属地方财政,剩下的七成才是归属中央。
也就是说,中枢府手里也就八亿可调动资金。
关键还得给大家伙发工资~
好在少府的收入不少,自己年年也都会补贴国库,要不然大周这锅子早就凉了。
至于少府的收入嘛,光是一个供应全国的河东盐田,就足以说明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