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第1317章 开年大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武九年的大朝会,比起往年隆重许多。

因为去岁开始的修订礼乐工作,使得朝会增添了不少繁礼缛节。再加上后世新闻的熏陶,高诚也自主搞了几项活动。

而上去岁开始的政改,以及全国五年发展规划,也导致朝会需要议论的国事非常多。

第一天的上午,汇聚在长安未央宫金华殿外大周官员,聆听大周皇帝陛下高诚开年发言。

下午,则是大宴。

常年呆在长安的京官,倒是对此反应不大。可地方上京汇报工作的地方官员们,就有点懵了。

在他们的印象中,朝会是极其肃穆庄重的,尤其是开年来的第一次朝会,更是重中之重。

首先,陛下率先发言,表示认可大家去岁的努力,为明年更好工作进行口头鼓励。虽然不合古礼,但听着好听啊,没人会搁这时候当刺头。

但听了一上午,下午就摆宴设舞,是不是有点不合场景。

朝会的时候,咱们君臣不应该是汇报汇报工作,商论商论明年发展大计吗?

怎么就吃上喝上了呢?

朝会的第一天,在大多数官员不理解的情况下结束了。

结束后他们才知道,这就是咱大周的开年朝会大礼,明天才真正开始议论国事。

第二天,地点换到了中央官署。

除去知道整个大朝会进程计划的中枢府官员外,其他人都带着满脸的疑惑。

不是开朝会吗?

难道要搁中央官署开?

结果当然不是…

在向中枢府官员了解情况后,来自各地的官员逐渐明白过来。而后,根据自己需要汇报的工作性质,于中央官署分类置别。

在经历了整整一天的汇报统计,中央官署内设置的诸府部司衙,将全国各州郡官员汇报的工作,分别整理完毕。

朝会第三天,地点再次回到了金华殿。

这一次充满了庄重的气息,大大小小数百名官员,在金华大殿内安安静静的等待着,直到高诚入殿。

首先汇报的不是工作,而是地方州郡呈上的贺表。

别小看这无关国家民生经济的贺表,它们实际上担负着国家政局稳定的重担。

高诚很烦这些贺表,可没办法。

交通条件有限,自己深居长宫,与地方官员沟通交流的机会太少了。而开年朝会贺表,就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

针对于这些贺表所做出的点评,也是地方官员用来意会皇帝对于他们的态度。

所以,基本上都是中上评。毕竟,大过年的,人家不辞万里献上贺表,自己还给个差评的话,一来不合礼节,二来容易引起地方官员的恐慌。

于是,一上午的时间,就虚度过去了。

下午,则是听取各地的工作汇报。

其实,这一点意义不是很大。因为,大多数的工作情况,诸府部就能处理。而诸府部决定不了的事情,都是重头戏,压在后面呢。

第四天,开始上正菜了。

仅是五年发展规划一事,直到日落西山之时,仍未解决完毕。

第五天,继续昨天的工作。

下午,五年发展规划工作整体梳理完毕。其中,主要针对诸州规划及边郡规划中的问题,进行修改敲定。下面郡县的具体规划,则由州布政司根据本州五年规划进行详细议定。

事关边郡军事建设、各地民生发展、桥路铺架、官民厂坊建设、河渠堤坝维建等等,容不得轻视。

第六天,事情倒是没有那么多。

主要针对于政改工作中显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商议解决。其次,确定地方州郡官方厂坊的建设发展规划。

这里面最重要的便是河东盐厂、西海盐厂,以及司隶洛阳铁厂、并州太原铁厂、荆州南阳铁厂、益州成都铁厂、凉州汉阳铁厂、国家铁厂总局。

盐、铁,事关国家命脉。

因此,冶铁规划以国家铁厂总局为主,五州铁厂为辅,各地铁坊为点,意为形成简单、统一、高效的冶铁业发展。

而后,关于国家兵工总局以及地方兵工厂的建设,一如冶铁行业的三级规划模式,形成以国家兵工总局、州治兵工厂、郡治兵工坊的三级发展规划。

同时,在冶铁产业和兵工产业的发展模式敲定后,马政的问题也再度摆到了桌面上。

与冶铁、兵工不同,马政对于地方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

国朝目前在凉州、并州各地设置的厩苑达四十三所,这其中大多数都是在汉旧厩苑的基础上复建,新增的几所则是布置在河套诸郡间。

苑所不少,但每年为国朝提供的战马并不多,尚不足万匹。正常情况下,战马的服役年限可达五年。

只是,由于战马的巅峰期只有两到三年,所以正常情况下每隔三年就应该将到了年龄的战马淘汰至二线。

大周当然没那么富裕,因此还有大量战马的服役年龄超过三年,甚至有的都达到五年了。

再加上连年征战,战马损耗更是节节攀高。当年那些跟随战士们征战沙场的它们,要么战死沙场,要么伤残老退。

所以,如今大周所拥有的战马着实不富裕。要不是时不时能从轲比能那搂点,说不定都凑不齐第三骑兵军所需战马。

因此,马政的问题,急需解决。

第一,母马数量需要增加,这是增加养马量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点也不难,虽然轲比能越来越不听话,但大周还能再褥一阵羊毛。

不给?

刀架脖子上,你敢不给?

跑也可以啊,咱扭头去找东部鲜卑那些老家伙,顺道再商量商量怎么灭了你轲比能。

第二,增加口户。

现在所以的厩苑大多都在凉并二州,而这两个州的口户加一块还比不上南阳一个郡呢。

招收中原流民充实二州人口,迁徙人口屯边。

这是增加人口最快捷的两种方式。

招收流民还好,那些人没地没粮,充实二州人口不是很难。问题只有一个,齐国也在控制境内人口,能跑到周境内的并不多。

而迁徙人口,搁哪朝哪代都是难题。

故土难离啊!

且凉、并二州属边州,战事繁多,没有足够的利益,没人愿意去遭那罪。

而给予迁民多大的利益,还需要仔细琢磨。

第三,草场与耕田的分配。

国朝自从拿下河套后,并不缺良好的草场,但作为边郡,耕田也很重要。

汉族是农耕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养马没事,但我不仅得养马,还是种田。你不让我种田,那我吃啥喝啥?

这样的情况下,还指望养出好马?

所以,既然要扩大马政,就必须扩大边地的耕田。耕田一多,草场自然就会少。其间权衡,需要实际考核一番。

如何将想法汇诸于行动,大周君臣足足议论了大半天,才初步定下扩大马政的计划。具体如何施行,还需要中枢府联合诸府部及州郡进行更一步规划。

第七天,同样是关于国家军事的讨论。

首当其冲的便是各地军区的划属,关乎军权的大事。

事实上军区的建设,高诚与诸府部长令早有商议。而今日,基本上也就是走个过场,明定下来。

按照计划,国朝将暂定组建京畿军区、河西军区、河套军区、南中军区及中原军区。

具体的军区节将任命及军区署衙椽属安排,部队调换、兵甲器械调度等等,由大将军府、兵部、总参府于后另议。

随后是各地民兵体系的筹建工作进度情况汇总,民兵筹建的速度事关军区构建。

整体情况算不上太差,最先开始南阳郡已经全面完成了民兵体系的建设工作。接着却是是凉州诸郡…

凉州有着张成麾下十几万人的建设兵团,这些人在凉州已经呆了几年时间,不少人的家小都相继从原住地迁移至凉州,形成一个个的军事村邑。

而后续,国朝将会加大对于建设兵团将士亲属迁徙凉州的奖励,以便于迅速充实凉州口户。

再加上凉州归化汉人属实不少,又兼处居边地,民兵的建设工作相当迅速。按照兵部的那边的预计,开春后便能完成。

并州和司隶的民兵建设工作,还没有完成一半。并州口户虽少,但地域多山广袤,再加上近来国朝大军于太行一带接连行动,也导致地方上没有余力去全面筹建民兵社。

速度最慢的便是益州,成都一带的平原地区倒是已经完成民兵筹建工作。可巴东一带,进程非常缓慢。交通条件有限,很难做到迅速整合各地青壮,尚可理解。

对于各地民兵组建的情况,高诚也只能多叮嘱督促两句,其他的也不好说。

最后,提到了关于于长安筹建中央陆军大学、武备军校、中国海防大学三所军事学院的规划。

建学校对于大周来说并不是啥稀罕事,毕竟这十几年来都不知道建了多少所学校了。

可建军校,属实头回。

中国的封建教育始终都在追求一个标准,那便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文武双全是这个时代学子们的最高评价,出将入相那便是他们最崇高的目标。

所以,专门建立军校,让大多数人都感觉没那个必要。

在场的人,谁没读过两本兵书啊。

但高诚也有自己的想法,从军校走出来的将校,能力也许不会太突出,但它能保证军队整体将校的军事基础素养。

说白了就是军校未必能拔高军中将校的能力上限,却能保证军中将校的能力下限。

再者,军校的建立能降低将门的影响,降低军阀产生的可能,加强皇权对军队的掌控力。

所以,必须得建,还得建三个。

中央陆军大学的招生标准面向各地郡学,当然太学和上林的学员也可以参于陆大招生。

海防大学的招生标准,跟陆大相比,只多了一项,那就是不能晕船。海大的建立,也有安抚吴国上下的意思。

毕竟,全天下都知道北人善马、南人习水。

而武备军校,则是高诚另生的心思。军中众多的士卒军吏中,未必就没有天才。哪怕没有天才,那也同样得给他们一个机会。否则,当了那么多年的兵,怎么可能会服那些空降的学生?

激发矛盾,可不能行!

再说了,给那些底层军卒一个机会,他们便能奉献自己的忠诚,何乐而不为?

建立军校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异议,军方就不用说了,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没道理不答应。

诸府部高层再感慨了一番没必要后,便开开心心的附议。因为军校的建立,也能让他们的子弟可以在军中更好的成长。

第八天,问题重新回到恢复民生方面。

恢复民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耕田,耕田足够,老百姓手里有余粮有余钱,就肯定会去生孩子。所以,更田一事要稳步快进。

其次,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战乱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全天下都缺青壮力。因为大多数的青壮力都拿起了刀兵,卫戍地方。

青壮劳动力缺乏,社会生产力凋零,仅靠着老弱之辈,有田也未必能种的及。所以大规模生产农具,对农具更新换代都是眼巴前的事。

接着便是地方治安问题,剿匪工作大周这几年都在做。但剿匪很困难,直至现在仍有不少山匪躲在山林沟壑之间,时不时便会窜出来打家劫舍。

剿匪工作不能停,同时地方上也不只是匪徒作乱,更有恶霸欺压良善,这种人更需要治。

古代黑社会有吗?

有,甚至多到数都数不清。

大周废除了捐钱免刑这条不成文的法律规定,可不代表那些世族豪强及依附彼等的恶霸没法钻空子。

针对于扫黑除恶这一点,高诚自己也没太好的办法。时代的通讯条件、侦察技术,都很难确乎实际的保护百姓的切身利益。

但就此放任不管吗?

不能!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怎么管?

打压黑恶势力,扶持弱势的工农势力。

剿匪、扫黑除恶,是继农事后议论的主要问题。

莫说那些高诚叫不上名的小官了,诸府部的头头们都感觉头疼,提出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剿匪没啥说的,军方就一个问题,难。

想要彻底清剿,就得进山。而进山,就需要更多的兵力、辎重,这就得等到各地民兵社筹建完毕才有可能去实施。

而扫黑除恶,如何定义黑恶势力也很有讲究。

地方豪强百分八十都是,怎么扫?

真要是扫了,那这庙堂上谁都坐不住了。

所以,这话题大家伙各谈了几句后,就发现没法谈了。

真要细细说下去,老高家也有点牵连了。

最终,扫黑除恶一事无疾而终。

高诚很失望,自己是真的没想到过扫黑除恶会这么难。

当务之急,还是先搞定其他几个诸侯,平定天下吧。

日后,再说吧…

第九天。

大多数计划都已经敲定下来,处理些许小事,费了半天的功夫。

下午时分,则是组织了一场参观学习。

主要观察地点就是太学院。

第十天。

由在京的禁卫军及东宫卫率举行了一场小型阅兵典礼。

典礼结束后,举办大宴。

借此机会,高诚也与来京的诸多官员进行了一场深入交流,了解地方切实情况。

同样,面对如此厚待的诸官员,也皆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