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直播公主一脸懵:圣君是我? > 第119章 昭文吏治建设(6)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陛下,减少科举取士数量之事,臣请陛下三思!”

尽管已知陛下减少科举取士数量之心,王展还是忍不住进言。

学子们日夜苦读,为的就是入仕报国。减少取士之数,会让多少学子的理想前程化为泡影?国朝也将减少多少能臣干吏?

与其减少取士,不如废除恩荫。

朱宣伊垂下眼眸:“此事再议。”

【除此之外,朱宣伊改革了科举的科目。

此前,科举科目较为单一,只有一科,考试内容有三部分。

一是记诵题,相当于填空题、名词解释题,考察考生对经书的熟悉程度;

二是策论题,针对时政写议论文,点明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是理解题,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中选取一句话,写一篇作文。

朱宣伊将取消了记诵题,保留策论和阅读理解,但将此分为两科:一是重策论的时策科;二是重经义的经义科。】

朱宣伊想过增加科举科目,但还没想过把原科目拆分为二。

“策论科考察考生对时政的见解,选拔济世之臣。经义科考察考生对经义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选拔博学多识之士。”朱宣伊忽然灵光一现,缓缓吐出两个字,“分流?”

王清然对此大为赞赏:“科举不是选拔死记硬背之人,学子对经义典籍应以理解为上,不必强求学子一字不差地背诵原文。”

礼部尚书郭寂亦认可,道:“一分为二,择一报考,考试时间大大缩短,每科半天即可。如此,考生便不用在考场受苦。”

【同时,朱宣伊增加律法科、术算科。】

“什么?”有臣子惊讶到失态,“术算微末之术,怎可入科举?”

这话太史令周回可就不同意了。

他道:“此言差矣,从已得后世书籍可知,后世将术算称为数学,乃是一门大学问。且,发展科学、探索宇宙,怎么能没有数学?”

朱宣伊:“律法科考察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律法科进士可以入司法监察部门;术算科考察数学和天文知识,此科进士可入太史局、工部等部门。大胤需要这些人才,以科举选拔,有何不可?”

刘斐然:“陛下圣明!”

【所以,从昭文时期开始,大胤的科举分为时策、经义、律法、术算四科。】

学生甲脸色苍白:“每榜录取160人,那么平均每科40人……时策、经义二科80人,更少了!更少了!”

学生甲不通律法,不擅术算,若科举改革,他只能报考时策或者经义科。

压力更大了,前途更加渺茫了,学生甲几欲落泪。

太难了吧!

如学生甲这样的人数不胜数,有些人却是欢欣雀跃。

原因无它,这些人擅长术算。

这些人激动得原地转:“我也能科举,我也有机会中进士!太好了太好了!”

“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这就是昭文气度、盛世气象!”

【时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一直很受欢迎,是最热门的科目。

律法科因为就业方向为权力较大的司法监察系统,热度仅在时策之下,有时甚至超过时策。

经义科出了很多史官,《紫云记》的作者许树就是经义科的进士。

术算科的专业性很强,考录比其他三科更公正一些,因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就业?”朱宣伊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词,“若朕没记错,自第一期视频起,青橘已经提了四次就业。方尚书,就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如何?”

方知清道:“陛下,臣反复翻阅后世书籍,回忆青橘所言,日日思考,已明白‘经济’一词为何意,正在结合大胤实际,撰写文章。”

朱宣伊非常满意,目露赞赏:“方爱卿博学多才、聪颖绝伦的国之栋梁!”

越观唐心道:方才还是方尚书,现在就是方爱卿了,怎么从未听见越爱卿……

【别看术算科的人才多在太史局和工部系统,有些人不仅精通术算,而且触类旁通,擅长水利、建造、发明创造等,因为其思维较严密,有很多术算科进士在地方当官取得不错的政绩。】

许多熟读经史子集的学子纷纷表示不相信。

太极殿,臣子们不约而同看向王盐——

好像,确实不错。

不过,王盐精通术算,也精通经义。

【对了,术算科的人写公文是有名的简洁。】

这下,不管是学子还是朝臣都很相信。

朱宣伊顺口表扬:“王尚书之文章简洁明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诸卿可学之。”

王盐为陛下称赞而微微高兴时,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是王爱卿?

看来,工部的一些研究项目,要抓紧推进了!

【时间来到开明元年冬至,朱宣伊在洛京南郊举行郊祀,按照惯例,应当对一定品级官员进行恩荫,但是呢,朱宣伊表示拒绝。

为什么?

朝廷的官员已经很多了,且被恩荫者大多才能一般,较为庸碌。

朱宣伊选择用赏赐代替恩荫,并且赐民酒肉,这种做法她一直延续下去,用以替代了圣节荫补,赏赐的对象常常仅限于妇女儿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赏赐不局限于物质,还有公费看病次数等。】

柴刀农民不可置信:“陛下让我等免费看病?”

天可怜见,去年,他的父亲因为没钱抓药,所以病死了……

【对于高官或者富裕人家来说,公费看病连鸡肋都不算,但对于家境一般甚至贫苦的人家,这个机会很珍贵。

一场疾病,是有可能让一个普通的家庭走向贫困甚至崩溃的——现在也是这样,很多人家是因病致贫。

是以,许多大胤人保留着公费看病的次数,非到不得已不使用,有些人可能一辈子没用过。】

是真的,陛下会以赏赐的形式给予百姓免费看病的次数!

“爹啊!”柴刀农民丢了柴刀,跪地痛哭,“爹啊,您要是活到宣伊陛下在位时该多好啊!”

不管是公文文风改革还是增加科举科目,这些对平民来说太遥远了,他们听个新鲜热闹。

可是,免费看病次数,这与他们切身相关。

人活着,要吃饭要睡觉,不要生病,怕的就是生病。

小病好说,或是忍一忍,或是吃一些常见的不昂贵的药就好了。

大病就……

怕生病时痛苦,更怕生大病没钱治。

陛下给予这个恩典真的很好,可他们真希望一辈子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