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夺宋:水浒也称王 > 第1067章 收复大理国的准备(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67章 收复大理国的准备(一)

洪武十四年朝廷对天下各地驻军轮番大抽调,颇引起了大理国权臣高量成的警觉,但很快这种警觉就消失了。

禁军抽调轮番驻守的行为在前宋就时有发生,虽然新汉的军队制度与前宋大为不同,但各地驻守官兵也是要轮换的。

新汉建立以后就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侵略性,唯独西南一直安好,只有袁朗领兵在四川攻至吐蕃高原东部,肃清了蜀地与吐蕃的贸易商道。

可以说新汉延续了前宋对待大理国的政策,那就是和平为主,高量成也向中原派出了探子收集情报,虽然东京城的确传出来一些对大理国喊打喊杀的声音,但大理国与朝廷互派使者不断,仍旧保持着比较顺畅的沟通。

所以在看到中原朝廷只是按照惯例进行驻军轮换之后,高量成的心思又转回到了大理国内。

前次王伦派汪藻为使者出使大理国,此后朝廷就收集整理了关于大理国一切能够收集到的情报。

王伦命人收集整理情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喜欢梳理一下目标势力或者国家的历史脉络,从而摸索对方的发展情况。

在王伦看来,二百多年前灭亡的唐朝,真的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巨人,临死前也把老对手们一起拉进了地狱。

与大唐差不多同时崛起的吐蕃王朝,先于大唐灭亡就不说了,曾经称雄西南的另外一个小霸主南诏国也被大唐拼死干碎。

南诏国鼎盛时期的疆域达到七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五百万,而被隋唐三代皇帝殴打消灭、雄踞东北的高句丽情况如何呢?也不过二十九万平方公里、八百万人口而已。

南诏国主体民族白蛮、乌蛮人口不超过二百万,却征服诸蛮部、掳掠俘虏奴隶超过三百万,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全民皆兵的奴隶制军国主义国家。

前宋看待巅峰时期据地七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万的西夏为全民皆兵,但西夏与南诏相比,当真有点儿小巫见大巫了。

西夏好歹靠着把持了丝绸之路的东段收取过路费发家,南诏则是彻彻底底地以战养战,就如同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一样,依靠对外战争掠夺来维持国家和军队的运转。

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南诏国实行了比商鞅变法后秦国更加严酷甚至可以说是变态的军功赏罚制度,训练出了一批精锐的“罗苴子”山地重装步兵,其训练选拔方法,就是放到后世都是相当严苛的。

《新唐书》中就特意记载了关于“罗苴子”的训练方式:步卒须为五次上。玷苍山顶立旗,先上到旗下,为一次上;蓦一丈三尺坑过,为一次上;急流水上浮二千尺,为一次上;弄剑,为一次上;负一石五斗米四十里,为一次上。已上一一试过,得上次者补罗苴也。

而且南诏国也有相当比例的骑兵,步兵与骑兵的比例达到了三比二,所用战马都是从吐蕃那里收购而来的西北马,并非更加出名的矮小滇马,甚至骑兵之中,具装骑兵的数量是轻骑兵的四倍。

这样一个地区军事强国,若任由其发展下去,恐怕华夏的西南地区就会出现一个北连蜀南、桂北、南抵后世缅甸的大国。

幸运的是,唐懿宗时期的名将高骈彻底打残了南诏国,其后相继出现的大长和、大义宁等国家,甚至被唐末五代时期的南方藩镇各种吊打。

这也是王伦鄙夷前宋军事的另外一个原因,因为相比南诏国,前宋面对的大理国的军事实力当真是不值得一提,但宋太祖玉斧一划,哎,大理国又存续了百余年。

王伦对大理国的轻视,并非是不切实际的骄傲和大意,而是相比南诏国,大理国的军事当真非常孱弱。

因为相比于强势好斗、极富有侵略性的南诏国而言,大理国固然常备兵力号称十万,与南诏国相仿,也曾经对外扩张,侵略后世的贵州、广西乃至缅甸,但取得的战果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大理国发展到眼下,就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或者说一个绝大的土司政权,名义上的大理国主白蛮段氏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虚君,高、杨、赵等豪族大姓,各有领土和军队,三十七部蛮也各有地盘。

前宋名将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后,大理国的东部就分裂出了三个自号为国家、实际上仍旧是土司政权的势力,分别是罗氏鬼国、罗殿国以及自杞国。

不过在宋人眼里,这就是西南蛮的自娱自乐,根本不承认他们属于一国,到了新汉,王伦更加不可能认了,只是延续了前宋的政策,视为羁縻州。

李纲在治理蜀地时,朝廷对大理国最大的限制,就是大理国失去了从吐蕃、西夏方向购买战马的途径。

前宋由于在蜀地的势力范围只能维系在后世雅安市以东,大理国的商人们就很容易地通过后世昭通、曲靖等地,经攀枝花,过凉山、甘孜、阿坝等州,前往西夏的横山地区采购党项马。

到了新汉,袁朗向西进军,从后世雅安一路推进到了昌都东面,吴用进驻西宁府,肃清了青海湖,大理国的这一条采购西北战马的商路彻底被阻断。

可以说从新汉建国开始,王伦就从未停止过对大理国的削弱和限制,如今茶马商道重新被中原控制,王伦将解宝放在泸州南溪府出任都督,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西北马流入大理国。

新汉开国十五年,朝廷从未放弃过对大理国的经济入侵,蜀地的茶叶、井盐、丝绸、果酒,广西行省的海盐、果酒,岭南的粗布等生活物资,在大理国内的份额占比越来越大。

通过贸易行为,大理国产的铜矿石有近半都流入中原,在朝廷对西夏用兵的第一年,中原对大理国就实现了贸易顺差,一直持续到如今。

而且大理国高氏专权,对高氏不满的豪族大姓有很多,比如杨氏、王氏,以及一直对大理国不满的三十七部蛮。

因此朝廷若出兵收复大理国,理论上的对手不是一个国家,而仅仅是高氏一族而已。

为了一战灭大理国,朝廷已经准备了很多年,单单在四川、广西、广东集结的兵力就超过了四万,都是诸都督府兵,若再加上三行省招募训练的土兵,朝廷可用兵力达到了近九万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