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翌日,早朝。

“陛下,臣等辨别出了古鼎的来历。”

孔安国出列奏报,眼睛顶着两个黑眼圈,却没有疲惫之感,反而满脸兴奋。

啊?

刘彻有些意外,朕都不在意的事情了,你怎么还非要找到个结果,难不成真的找到了线索?

董仲舒此时也出列上前,“陛下,孔博士找到了古鼎上铭文的出处,我等辨别后一致认为可以证明古鼎的来历。”

陆续又站出来几位太学博士,全都愿意为此站台。

“那就说说吧,你们是怎么辨认出来的。”

刘彻不在意鼎的意义,但对于鼎的来历还有点兴趣,毕竟是陆鸣在如此凑巧的情况发现的,下能辨认出来也好,减少一个疑问。

“陛下,此事还要从臣去鲁王封国取回的古文经书说起。”

孔安国把《厚父》竹简的前因后果都讲了出来,

想要确定古鼎的来历,需要先讲清楚《厚父》竹简的来历,才好让人信服。

刘彻眉头一挑,没想到当初陆鸣透露的信息还能在今天发挥作用,

陆鸣也听的一阵惊讶,这么巧合的么,两个东西的来源都和自己有关,

什么叫气运之子啊,叉腰。

“臣等根据《厚父》中所列的文字,推断古鼎上的铭文乃是夏朝的文字,所以才与后世各种文字有所区别,但是又一脉相承。

根据鼎上铭文,推断此鼎历史悠久,乃是夏朝时所铸就的。”

大殿中一片沉寂,大臣们死死盯着孔安国,想要从他的表情上辨别出真假,不是他们不相信孔安国,实在是这个消息有些突然。

一尊说不清来历的古鼎,一下子就成了夏朝时铸造的鼎,夏朝的鼎,那不就是禹王铸造的九鼎么。

“孔博士可否把《厚父》拿出来给我等观看一番。”

汲黯有些急不可耐,

虽说陛下对天命的看法有了转变,不再受那些儒门弟子的影响,但要是真的能确定这尊鼎铸造于夏朝,

那不是妥妥的锦上添花么。

足以说明,陛下的决定连九鼎都赞同,鼎确实不是天命的象征,陛下说的对。

孔安国早就准备好了,从怀中拿出竹简,请众人过目。

朝堂众人拿过竹简仔细查看起来,

竹简上的文字虽然也不好辨认,但有些人家中有传承,比如汲黯,他们家一连七代都在朝中为官,堪称家学渊源。

“果真如此,”

看了一会后,汲黯确定了竹简上的内容,

“陛下,臣请陛下把古鼎再次搬运到大殿中,重新进行辨认。”

不多时,古鼎被运到大殿中,汲黯等人上前一番查看,对照竹简上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的核对。

“陛下,臣也认为此鼎是夏朝所铸造的鼎。”

汲黯开口,认同了孔安国等人的判断,这尊鼎就是夏朝的。

以他的信誉,没有人会觉得他是为了迎合刘彻才会这么说。

这尊鼎竟然真的是夏朝的!

群臣中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臣等恭贺陛下,有德者九鼎自现行,此鼎足以说明大汉乃是代承天命,陛下乃是有德之君。”

赞美声,附和声络绎不绝,整座朝堂上充满了这样的声音。

陆鸣悄悄打量着,刘彻脸上的表情果然是有点得意,

对他来说,这真的是意外之喜。

刘彻一摆手,“朕已经说过,天命在德不在鼎,此鼎是夏朝的还是周朝的都不影响什么。”

他定下的事情,怎么会轻易改变,说不在意就是不在意了,

不管这尊鼎是哪个朝代的,都不会改变他的决定。

刘彻已经明确表态,但朝堂上很多大臣还是在变着花样的恭贺着,

反正就是陛下说的对,冥冥中自有天意,此鼎就是证明。

陆鸣忽然发现,这才叫身不由己啊,一群人想尽办法恭维你,

说的话还有依据,符合大众认知,你总不好处罚人家吧,

恭维的话听多了,不知不觉中难免受到影响。

小猪,你要挺住啊!

“朕的话,此前就已经说清楚,不会因为这尊的的来历而有所改变。”

刘彻声音极为坚定。

陆鸣暗自鼓掌,恭喜你,终于没有被天命所击倒。

“要是说天命,秋收即将来临,田里的粮食就是天命,

朕决定搞一次产量评比,所有种植新粮食的人家,分类进行评比,

红薯、玉米和土豆,每一类新粮食的亩产前三名可以获得嘉奖。”

话音落下,朝堂上众人又是被惊的目瞪口呆,

陛下这是在效仿孝文皇帝么?

孝文皇帝在位期间,大力实施轻徭薄赋,并且对种粮水平高的人进行过嘉奖,

没想到陛下要重现这件事,再和新粮食初次推广后的第一次丰收结合在一起,

简直就是大汉种田史上最伟大的操盘。

陛下,请收下我的膝盖。

当然,大臣们不会脑海中没有“收下我的膝盖”这种词语,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陛下圣明,此举必然能激励天下百姓努力耕种,不断提高粮食产量。”

大农令郑庄最为激动,涉及到他的主管领域,又是赶在即将秋收的时候,

说不定又能在史书上记录一笔,想想就高兴。

谁说大农令不好干的,这大农令简直太好干了,什么都没做,就有政绩主动飞过来。

秋收临近,没有什么事情比收获粮食更重要,

刘彻的决定迅速获得众多大臣的支持。

“陛下,臣建议大汉原有的粮食和三种新粮食一同进行评比,如此更能展现出新旧粮食之间的产量差异,

有助于三种新粮食更快速的进行推广。”

不对比,怎么更好的宣扬新旧粮食之间的产量差距有多大,

天下人不知道差距有多大,怎么能体现出朝廷做出了多大的功绩,

此事不仅要办,还要大张旗鼓的办,对比的越仔细越好。

不单要比产量,还要比从生长周期,种植方式等各个方面,新粮食全方位占据优势,一定要好好比。

朝堂上很快达成一致,气氛十分欢快。

以关中地区为界,粮食产量评比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