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宗教事务陈恪不想说太多,这种事见仁见智,将其介绍一番即可。
可李祯和刘太后却要跟他详细谈,他只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臣以为宗教起源于基层百姓的苦难时期,智者为解脱百姓的精神苦难传播自己的思想,引导人们升起生活的希望,以教徒之间的相互友爱来抱团取暖。”
“但随着传播的广泛,信徒越来越多,最终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成为统治工具时,其性质就变了。”
“以基督教为例,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西方列国进入封建领主制度,王公侯伯等国林立,政治上的分裂让这些领主必须依赖统一的基督教,也就是基督教的分支罗马教会,这样就形成了政教两条统治格局。”
“而在东罗马帝国,皇帝就是正教会的领袖,这种形式的统治就是政教合一,阿拉伯国家就是这种模式,君主就是伊斯兰教的领袖。”
“而犹太教虽是迦南地区最古老的宗教,因其教义的排他性太强,而为世俗社会所不能接受,犹太人散居在各国,并未形成自己的国家。”
他将几大宗教介绍完毕,刘太后问道:“我国的儒释道三教如何?”
她将儒家称之为教,也是受儒释道的习惯称呼而来。
陈恪解释:“儒家不能称之为教,因为儒家文化没有排他性...”
说到这他顿住,沉吟一下缓缓说道:“儒家自孔夫子开始,千余年来兼容并蓄持开放态度,所以得到不断发展。”
“但自五代十国始却有封闭的趋势,儒生们闭门读书,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丢弃了君子六艺中的射和数,这样的读书人纵然金榜题名,能为皇上、太后及百姓做什么?”
这是一个机会,他说出自己的看法,见李祯和刘太后沉吟不语,就继续说道:“道教源于道家,做为道家中的一个教派,其注重个人修行,对王朝统治的影响有限。”
“而佛教过于注重精神上的修行,摆脱肉体精神成佛的思想与世俗管理之间常常出现很大的矛盾,虽在吐蕃地区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但很难推广开来。”
他对各宗教进行了一番分析,李祯点头,然后问道:“名文所为有何目的?”
陈恪缓缓回道:“臣向来肯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但坚决反对不顾事实的推崇或贬斥。”
他先给自己的言行定性,然后说道:“推测他的目的仅想到两点,一是挟洋自重,美化我们不知的事物,借此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以此获得利益。”
“二是受利益集团的驱使,做为他们的先锋在我大兴王朝站住脚,为利益集团的进入抢占先机。”
说这两点时他想到那个世界的许多现象,随即又想到传教士。
在那个世界,基督会的传教士于明朝中后期进入华夏,西方列国几十年后就出现了文艺复兴。
他们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做为历史研究生的陈恪是肯定有的。
他的思路跑偏了。
李祯给他正过来,“还有一种可能,以西方列国的所谓文明来否定我大兴王朝的文明。”
李祯的思路愈发宽广了,陈恪刚想拍一下马屁,又听他断然说道:“一定与阴谋组织有关。”
李祯定性了,这个名文就是阴谋组织的成员。
然后传李昭入殿,见面就问:“对名文查的如何?”
李昭回道:“名文姓李,洛阳人士,九年前会试落榜,又逢父母双亡,遂与一阿拉伯商人离开洛阳,据说去外地经商。”
“此人于十月末回到洛阳,据说赚了不少钱,受其恩师洛阳大儒吴学文所荐,准备参加明年的会试。于十二月初来到京城,住在风华居客栈。”
李昭厉害,只用半夜半天的时间就查出名文的一些情况。
可李祯还是不满,沉声问道:“距会试还有两个多月,他既住在洛阳,为何来的如此早?”
李昭回道:“自十二月初以来,已有不少考生入京居住,这是怕来晚了,找不着食宿之地。”
他说了实话,会试期间的京城人山人海,找个客店安居下来十分不易。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家庭富裕的学子都会提前几月来到京城,大兴人比较务实,为了金榜题名,今年过年不回家,从这一点上找不到李名文的漏洞。
李祯默然。
刘太后却说道:“与阿拉伯商人一起经商去了,然后再说去了西方列国,确实是个好借口,这九年没人知道他做了什么。”
她说这话就是肯定李祯的怀疑,然后继续说道:“可他为何不顾事实赞美西方列国和其宗教呢?若不是兴侯了解一些情况,我们岂不是蒙在鼓里?”
这话让陈恪吓一跳,以为刘太后怀疑他了。
他之所为有个漏洞,道听途说就彻底否定李名文的游历所见,还向他发出挑战,“不服来辩。”
这个漏洞让他对自己有点不自信,却不了解李祯和刘太后的心理。
他俩一致认为陈恪的见识极广,能知道罂粟之毒,再知道西方列国的风土人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源于他是留侯的传人,留侯告诉他许多事。
这事涉及神仙学,陈恪不说他们也不好问,天机不可泄,反正陈恪的言行都是为了大兴王朝。
这点认识才是关键,陈恪一颗公心,也就没必要管他为何知道的了。
刘太后是这么想的,李祯也是这么想的。
他俩不会去想陈恪为何知道这些事,名文愚弄了他俩。
前几天他俩阅读名文的文章还很好奇,“原来大兴以外还有这么多国家!”这几篇文章让他母子开了眼界。
这是母子俩的最初态度。
可今早见到陈恪的文章感觉不对了,陈恪否定名文的文章,发出的疑问让他俩警醒,不是存在造假问题那么简单。
然后得到李昭的报告,陈恪昨晚找到密探许庭深,让他报告张孜、再报告他,派出一支密探组秘密调查名文。
随后又得到一个消息,陈恪前往太学院讲学,详细讲解了西方列国的风土人情和宗教的起源及发展情况。
得到这两个消息,李祯和刘太后高度重视起来,找来名文的文章与陈恪的文章进行对比,知道陈恪的文章纯是为了反驳名文。
李祯和刘太后绝对相信陈恪,他不是无的放矢的人。
再听陈恪解释,李祯联想到阴谋组织,而刘太后绝对支持他的意见。
这娘俩的政治敏感性比陈恪高,得出这个结论就开始上纲上线,还让陈恪直接督办此案。
李祯会找人,有人给他分担他就不操心。
领了任务的陈恪也只能无奈地走出慈宁宫,他想休闲一段时间都不可能。
见他这副神态李祯安慰他,“在攻取琉球这件事上我绝对支持你。
他用这事跟陈恪讲条件,好像攻取琉球是陈恪一个人的事,他很给面子。
于是陈恪还是只能苦笑,李祯却觉得交换条件已经达成,可以心安理得了,邀请陈恪到坤宁宫吃晚餐。
陈恪婉拒,他先回家静静,来到坤宁宫前绝不进去,见林韵宁和张出尘一起走出来不禁诧异。
林韵宁变了,以前对张出尘严防死守,但从江南回来之后,两人竟真的成为姐妹了。
这种变化让陈恪不知是好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