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震惊当场。
这番解说,信息量太大了。
首先,护民军招募的兵员,竟然真的都是娃娃。
其次,这些娃娃要经过至少两年的训练,然后还要经过考核,才能正式入军。
两年的训练,那护民军的战力能有多强,就可想而知了。
再次,这些娃娃,不仅要训练军事技能,还要识字读书,上军事课。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用不了多少年,其中可以涌现出大量将军,甚至是名将,都不稀奇。
这世上有哪支军队,不仅军事技能超群,而且还有共同的信仰?
一般民众不知道信仰为何物,贾诩、法正、皇甫嵩等人,对信仰之力,可是心知肚明。
黄巾起事,不就是信仰所致吗?
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不就是太平教众的信仰吗?
关键是护民军上下都知道“为谁战”、“为何战”、“为何死战不退”。
这样的军队已经不能用可怕来形容了。
又有谁能战胜这样的军队?天下无人能挡,完全不可战胜!
这还不算完。
青州竟然建立了藏书馆。这里面到底收藏了多少典籍?想想就令人心驰神往。
这还不算什么,几乎每个士族都有藏书。
可藏书馆的藏书,竟然可以外借。这就太可怕了。
这说明,青州藏书馆所有的书,都会留下原本。
而那个活字印刷厂又是怎么回事?
反正他们都听出来了,青州任何一本典籍,印刷厂都可以大批量印刷。
原来,管亥所说的普及教育的三个成本难题,早被青州破解了。
这教育真要是普通开来,任何普通家庭都能供自家孩子读书,还会有知识垄断吗?
大汉官制的核心为“察举”。
察举制的弊端很多。
一旦官官相互,你觉得我的后辈不错,从而举荐;我再觉得他的后辈不错,同样举荐;他觉得你的后辈不错,继续举荐……
于是在官场中,就形成了一个举荐闭环。
没有背景之人,很难进入这个圈子。
一句话,最终必将成为“探亲繁殖”。
成公子这是要打破“察举”呀。
虽然不知道成公子会用什么办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育普及后,最多二十年,必然是唯才是用。
这又是一开天辟地之举。
如此一来,士族的优势必然越来越小,最后必然泯然大众,成为大众的一个普通家族。
突然,有人想到,届时可能家族都会散掉。
你想啊,为什么会有族人群而居之?还不是为了抱团取暖。
人人一样、家家一样,这样的抱团已经失去了意义,反而会因为资源分配而产生嫌隙。
可见,按此发展下去,家族必散。
“我的个天哪,原来‘普及教育’的威力如此之大,太……”贾诩一时之间,发现竟然找不出一个妥帖的形容词。
此时,不仅仅是贾诩,包括法正、皇甫嵩、孟达、张杨、赵云,都对蔡成顶礼膜拜了。
这哪是什么“壮举”?
这是神迹!
蔡成就是神!
成公子这是要塑造一个没有阶层的社会吗?
如果蔡成听到了这个问题,肯定会回答道:
阶层总会有的。只要有管治者,就有阶层。只要获取的财富不同,同样会有阶层。
但明显的阶级会消失,而是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圈子,低阶层的人、外部的人很难进入的圈子。
此时,贾诩、法正、皇甫嵩三人看蔡成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唯有孟达还蒙然不知,只是对蔡成钦佩不已。
法正无比恭敬地说道:“没想到,孔圣的‘有教无类’,在成公子手中实现了。”
“哪里实现了,还早得很呢。”蔡成笑道。
然后,他又补充道:“纸张和印刷的成本,现在离我的愿望还远得很,起码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我真正的愿望是:所有的孩子,从六岁开始,就能够公费读书。从蒙学到小学,再到中学,最后是专科技能学校和本科大学。
“现在,我在青州大学堂,只建立了小学的课程,连中学的课程都还未建立起来。”
“为何?”皇甫嵩终于按捺不住,开口了。
“因为工业水平不够,物理、化学两门重要的学科无法设置。
“当然,要设置这两门学科,我还得事先培养相应的师资,也就是先生。
“大汉这么广阔的疆域,这么多的人口,我一个人根本就教不过来,只能培养足够的先生。
“而要培养不同学科的先生,或者叫老师,就需要先培养出一些能做老师的苗子。
“现在在青州大学堂,已经发现了一批这样的苗子。最多两年后,我必须要回到青州,然后寸步不离,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师资群体培养出来。
“如此,我才能真正在大汉普及教育。”
众人愕然。
原来普及教育有这么多沟沟坎坎的吗?
“现今的读书人,不能成为老师吗?”张扬问道。
其实,所有人都有疑惑。
首先,成公子所说的物理、化学是什么学科?
再者,为什么现今的读书人,为什么不能成为老师?
最后,刚刚说的“公费读书”是个什么机制?
大家都眼巴巴地盯着蔡成,希望他能深入讲解,把大家讲明白。
“现今的读书人,包括那些儒学大家,都可以成为老师,而且还会是很好的老师。”蔡成先给予的肯定。
“不过,”果然不出大家所料,“不过”来了。“他们太偏科了。他们只能教语言文学。”
然后蔡成环视着大家。
“你们中很多人都能当语言文学方面的教师,可你们能教算学吗?能教物理、化学吗?你们知道什么叫代数吗?什么叫几何、三角吗?你们知道生物学科又是怎么回事吗?
“还有,等专科技能学校建起来之后,其中就会有一个重要的学科:育种。很好理解,就是培育优良的种子。
“可大汉有育种方面的老师吗?
“都是那些农夫们,根据一年年经验的积累,才会分辨哪些种子的产量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