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红楼两小无猜玉轩情 > 第231章 争斗开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齐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暗流涌动。这日,三皇子朱蓉入朝履职,引得众人侧目。此时,大皇子朱熠主管户部。说来也巧,原户部尚书因年事已高,日前已向宣帝递上辞呈告老还乡,宣帝体恤其多年辛劳,很快便批准了这一请求。新的户部尚书人选已然确定,正是那出身书香门第、才华横溢的林如海。林如海刚刚走马上任,便一头撞进了皇子参政的复杂局势之中。

大皇子朱熠,乃是淑妃所出。淑妃,贵为镇国公府的嫡女,虽因某些缘故如今被禁足于后宫之中,但她的妃位依旧保留,在宫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开国以来,诸多勋贵家族与镇国公府渊源颇深,这些开国一脉的勋贵们,基本都对大皇子表示支持。加之大皇子平日在朝中展现出的沉稳大气,不少大臣认为他颇具储君之风范,如今朝堂之上,立大皇子为储君的呼声甚高。

再看二皇子朱珩,他任职于吏部,生母乃是贵妃。贵妃出身成国公府,虽说成国公远在江南,可江南一带的官员,大多念着成国公府的情分,纷纷支持二皇子。不仅如此,二皇子平日里待人谦和宽厚,礼贤下士,在文官群体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众多饱读诗书的文官都对他赞赏有加,心甘情愿地为他摇旗呐喊。

而三皇子朱蓉,被委以兵部重任,他的母亲是徐妃。徐妃的母家乃是英国公府,英国公在成祖一脉的勋贵中,威望极高,堪称领军人物。在英国公的号召之下,成祖一脉的勋贵们纷纷站在了三皇子这边,为他在朝堂上撑起了一片天。

随着三位皇子逐渐深入朝堂事务,朝堂上的局势愈发微妙。除了六部的大佬们、内阁的官员以及五军都督府的几位国公爷保持着相对中立的姿态外,其余官员们渐渐开始按捺不住,纷纷选边站队。一时间,朝堂上形成了三股势力,彼此之间泾渭分明。每日的朝会,不再是往日那般有条不紊地商议国政,反而变成了三派之间激烈的争吵场所。各方为了自己支持的皇子,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之声此起彼伏,使得朝堂之上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压抑 。

自三位皇子入朝、官员纷纷站队后,朝堂彻底沦为没有硝烟的战场。

一日朝会,议题关乎江南水患赈灾款项。大皇子朱熠率先发言,提出由户部拨出专款,直接发放至受灾百姓手中,以解燃眉之急。他的支持者们纷纷附和,强调此举能确保资金快速到位,帮助百姓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二皇子朱珩却眉头微皱,起身反驳道:“大皇子所言虽好,但直接拨款恐有贪腐之虞。江南官场错综复杂,我认为应先派遣吏部官员前去核查灾情,制定详细的赈灾方案,再行拨款,如此方能确保每一文钱都用在刀刃上。” 此言一出,吏部官员们连声赞同,他们觉得二皇子思虑周全,文官们也纷纷点头,夸赞其谨慎务实。

三皇子朱蓉冷哼一声,不屑道:“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慢悠悠地核查。水患当前,百姓受苦,兵部愿派出精壮士兵协助救灾,同时沿途监督款项运输,既能保障速度,又可防止贪腐。”英国公府出身的将领们立刻响应,成祖一脉勋贵也大声叫好,力挺三皇子的提议。

三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吵声越来越大。大皇子的支持者指责二皇子拖延救灾,是想借机揽权;二皇子的人则反唇相讥,说大皇子贸然拨款是不负责任,无视可能存在的贪腐问题;三皇子的拥护者更是嘲笑前两者毫无担当,关键时刻畏首畏尾。

朝会结束后,争斗并未平息。大皇子凭借户部职权,暗中削减了二皇子吏部的部分经费预算,理由是财政紧张,需合理调配资源。二皇子得知后,在吏部考核时,故意为难大皇子派系的官员,以政绩不佳为由,将数人降职。

三皇子则联合英国公府,在朝堂上弹劾与二皇子亲近的江南官员,罗列诸多莫须有的罪名,试图削弱二皇子在江南的势力。二皇子也不甘示弱,指使文官们上书弹劾三皇子任人唯亲,在兵部安插大量勋贵子弟,破坏军队纪律。

在这你来我往的争斗中,朝堂愈发混乱,政令难以推行,百姓民生反倒被搁置一旁,而三位皇子和他们的支持者们,却深陷权力的漩涡,越卷越深 ,全然不顾这内耗正一点点侵蚀着大齐的根基 。

朝堂之上,三位皇子及其支持者们的激烈争吵仍在持续,那此起彼伏的辩驳声、指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个朝堂笼罩在一片混乱与喧嚣之中。宣帝高坐于龙椅之上,面色阴沉,目光冷峻地看着下方这混乱的一幕,眉头紧紧地拧成了一个“川”字。

他的三个儿子,大皇子朱熠、二皇子朱珩、三皇子朱蓉,才刚刚入朝参政,便迫不及待地拉帮结派,为了权力争得你死我活,全然不顾朝堂的秩序和国家的稳定。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支持者,或是为了某项政令争吵不休,或是为了打压对方不择手段,使得原本庄重肃穆的朝堂变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这种毫无节制的争斗,让宣帝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失望,他心中暗自思忖,自己苦心经营的朝堂,怎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变成这般模样。

就在宣帝满心恼火,思绪纷乱之时,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到站在勋贵队列中的镇南王赵轩。赵轩身姿挺拔,气宇轩昂,周身散发着一种沉稳大气的气质,与朝堂上那些为了权力争得面红耳赤的人截然不同。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神色平静,既不参与皇子们的争斗,也不轻易发表言论,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忧虑与无奈。

看到赵轩,宣帝的心中涌起了一丝别样的情绪,那是一种久违的欣慰与安心。在这混乱的朝堂之中,赵轩就像是一股清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后代并非人人都只知争权夺利、沉迷于权力的漩涡无法自拔。然而,这份欣慰之中却又夹杂着深深的无奈与苦涩。宣帝清楚,赵轩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自己如今却无法与他相认。

宣帝强压着心头的怒火,待朝堂上的争吵声稍微平息,重重地清了清嗓子,声音威严地在大殿中响起:“都住口!成何体统!”众人顿时噤若寒蝉,纷纷跪地,大气都不敢出。

“如今江南水患,百姓深陷水火,这才是当务之急。”宣帝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朕命户部即刻拨款赈灾,不得延误!”说罢,眼神看向大皇子朱熠,微微点头,“大皇子所提直接拨款以解百姓燃眉之急,此乃务实之举,心系百姓,值得称赞。”朱熠心中一喜,脸上却仍保持着恭敬,叩首谢恩。

接着,宣帝话锋一转,看向二皇子朱珩和三皇子朱蓉,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二皇子,核查灾情固然重要,但此刻救灾如救火,一味拖延,难道要让百姓在洪水中多受煎熬?三皇子,你虽提出派士兵协助,却也不该在朝堂上如此肆意贬低他人提议。你们二人,心思全然不在如何快速解决灾情上,只想着打压对方,争个高低。”二皇子和三皇子听后,脸色煞白,忙伏地请罪。

“朕再命御史跟随赈灾款项同行,务必确保每一文钱都用在救灾上,若有贪腐,定斩不饶!”宣帝的声音回荡在朝堂,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你们三人皆是朕的皇子,本应同心协力,为我朝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谋福祉,如今却在朝堂上争吵不休,成何体统!”宣帝顿了顿,语气稍缓,却依旧严肃,“二皇子、三皇子,你们当向大皇子多多学习,学习他以国事为重,而非只盯着权力争斗。若再如此不顾大局,休怪朕严惩不贷!”

众人纷纷领命,待宣帝拂袖离去,朝堂上众人这才缓缓起身。大皇子朱熠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二皇子朱珩和三皇子朱蓉则互相看了一眼,眼中满是不甘,这场朝堂争斗,看似暂时平息,实则暗流涌动,三人心中都清楚,这不过是权力之争的一个小插曲,未来,必有更激烈的交锋 。

朝堂之上,皇子们的激烈争执与官员们的相互攻讦,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闹剧,让人心生厌倦。镇南王赵轩冷眼看着这一切,双手交叠于袖中,神色冷峻,面庞犹如被寒刀雕琢般,毫无波澜。他身姿笔挺,宛如一棵苍松,静静伫立在这喧嚣混乱的朝堂之中,却仿佛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

这场争斗在他眼中,不过是权力欲望驱使下的一场闹剧。那些大臣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立场,争得面红耳赤,全然不顾国家的安稳和百姓的疾苦。赵轩的目光从一个个激动的面孔上扫过,眼中满是不屑与厌倦。他心想,这般乌烟瘴气的朝堂,坐在皇帝那个位置又有何乐趣可言?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一个个争得头破血流,实在是愚蠢至极。

待退朝的钟声响起,官员们陆陆续续地散去。赵轩这才微微动了动身子,他侧目看向身旁的林如海,微微颔首示意。林如海回以同样的动作,二人并肩转身,缓缓朝着朝堂之外走去。

一路上,两人都没有说话,唯有脚步声在空旷的廊道中回响。直到走出朝堂,来到了宫墙之下,赵轩才轻轻叹了口气,打破了这份沉默:“林大人,今日朝堂之争,你怎么看?”

林如海微微皱了皱眉头,神色凝重地说道:“王爷,皇子相争,朝臣站队,朝堂已乱。长此以往,国之根基恐将动摇啊。”

赵轩微微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若有所思地说:“是啊,为了这皇位,不惜将朝堂搅得乌烟瘴气,置天下百姓于何地?”

林如海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说:“权力之争,向来残酷。只是苦了这天下苍生,不知何时才能重归太平。”

两人相视一眼,眼中皆是忧虑与无奈。随后,他们各自上了马车,朝着不同的方向离去,而那朝堂之上的争斗,似乎还在他们的身后不断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