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青山园区的空气中弥漫着露水的清新,整个园区仿佛比平时更加安静了一些。可越是这样安静,越意味着一场巨浪正在酝酿。
今天,是王旭为整个青山能源生态链打造的第一场战略发布会。场地选在了园区内新建的多功能展示中心,这座建筑从设计图纸到竣工启用,仅仅用了四个月时间,是整个青山工业速度的象征。
王旭到场的时候,天刚亮。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最后一轮调试,LEd巨幕不断播放企业宣传片,场内灯光打磨、座位编号、茶歇摆台……一切都紧张而有序。
“王总,您来的比我还早。”赵雪身穿剪裁干练的西装,踩着高跟鞋从侧门走进来,眼神中既有忙碌后的疲惫,也有面对局势的坚定。
“昨晚睡不着,就干脆早一点来了。”王旭笑笑,“站在这个地方,真的有一种在做一场赌局的感觉。”
赵雪认真地看着他:“但这不是赌局,是你一步步稳扎稳打走出来的布局。”
他们说话间,李志强也到了,手里还拿着几份外媒翻译稿。“德国代表团那边确认会在开场前十分钟入席,还有美联社记者、新华社财经专栏、以及本地三大门户网站的记者已经到达签到区。”
王旭翻了一下名单,又点了一支笔:“给每一位外宾都准备一个实时翻译设备,ppt演示字幕必须全程双语。”
“已安排。”
“茶歇时段,不要只有中式糕点,外宾口味要照顾。”
“明白。”
“另外,林夕负责接待代表团,她对接事已已经熟练,可以让她跟进美方记者那边的问题安排。”
“收到。”
一连串安排下来,整个流程像是一套上紧的发条,开始转动。
九点半,会场大门开启,第一波嘉宾鱼贯而入。媒体记者举着长焦镜头开始架设设备,直播团队则在后台做最后调试。场外,来宾的座驾从接驳车陆续驶入停车场,统一由礼宾车引导进场。
十点整,发布会正式开始。
会场主灯暗下,只留下中央舞台上柔和的追光。幕布缓缓拉开,巨大的LEd屏幕上闪现出“青山能源·重构未来”的六个大字,伴随轻缓的钢琴音符,一段三分钟的视频缓缓展开。
画面从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切入,接着切换到青山实验室、研发基地、量产工厂的镜头,一连串真实数据与现场操作影像,令在场所有人都忍不住屏息观看。
视频结束,灯光亮起,王旭身着深灰色西装,缓步走上台。站在讲台中央,他神情沉稳,眼神中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感谢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能够在百忙之中前来青山园区,共同见证这一刻。”
他站定,语速平缓,却每一个字都落在了听众心中。
“从我第一天走进青山工业园,到今天我们完成能源生态链的闭环整合,一共用了三年零八个月。这三年,我们经历过资金断链、技术失败、原材料暴涨、订单危机,也遭遇过业内质疑、舆论攻击,甚至内部团队的分裂。但我们活了下来。”
大屏幕上切换出第一张数据图——碳硅电池最新性能测试。
“这是我们最新一代的电池系统——cS-Nano V4,在零下二十度环境下仍能稳定释放九成电量,循环寿命达到三千八百次,能量密度为每公斤四百一十瓦时。它代表了中国新能源电池技术走向全球舞台的勇气。”
现场一片安静,随即爆发出第一波掌声。
随后,是系统展示、供应链介绍、商业合作发布,王旭条理清晰,一步步把整个“青山能源”的构想完整呈现。
一小时后,讲台上迎来高潮部分。
“从今天起,我们将向全球开放技术授权——只要合作方愿意接受我们的环保回收协议,我们允许他们使用cS系统。”
这话一出,底下不少外媒记者纷纷抬头。美方代表甚至主动起身鼓掌。德国代表点头微笑,显然是早有心理预期。
发布会在十二点半正式结束。
王旭退下舞台那一刻,仿佛卸下千斤重担,回到后台的沙发上一坐,才发现后背已被汗水浸湿。
赵雪看着他轻声道:“你赢了。”
王旭摇头:“这不是赢,是我们才刚刚出发。”
林夕这时也走了进来,她眼神带着光,低声说:“王旭,你站在台上的样子,比我想象的还要帅。”
王旭笑了笑:“你才是今天的功臣,招待、翻译、现场协调,你比我还累。”
“我不累。”林夕坐下,一只手轻轻覆上他的,“我终于知道什么叫和你并肩了。”
那一刻,王旭心里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他不再是一个人在征战。他背后,有团队,有信念,有爱。
而前方的世界,才刚刚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