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诸葛亮假死?那我打造最强蜀汉! > 第247章 一年之内,拿下东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7章 一年之内,拿下东吴!

杨仪并未起身,仍执礼跪地,双手捧上一个锦盒:

“陛下,此乃天水大捷的详细战报,请御览!另有此次战役所缴魏军兵符、督府印信,亦皆在此。”

刘禅一怔,忙接过锦盒,打开一看,只见里面装着刻有“天水太守”字样的印绶和一面象征魏国督军权柄的令牌,上面隐隐可见曹魏之玺。

刘禅也是一脸喜色:

“杨卿苦战,竟将天水尽收囊中,连敌将官印也带回,实在是奇功!卿可谓蜀汉擎天之柱!”

杨仪谦恭一笑:“臣乃圣上股肱,竭尽绵薄,本是分内之事。陛下谬赞,愧不敢当。”

刘禅亲手将他扶起,示意在旁坐下,又令侍从奉上热茶。

片刻君臣分宾主落座,刘禅端详着杨仪略显消瘦却精神矍铄的面容,不由关切道:“卿一路劳顿,辛苦了。”杨仪微微摇头:“为江山社稷,苦算不得什么。”

刘禅轻叹一声:“杨卿为国忘身,朕自当铭记于心。”他顿了顿,又道,“今日孤身召卿入宫,是有一事心中不解,想要问个明白。”

杨仪心念微转,猜到所问为何,但仍恭敬道:“陛下请讲。”

刘禅将手中茶盏轻轻放下,正色道:

“卿在天水来报,说要改北伐为东征。当真是卿本意?”

话语中透着审慎,毕竟此策牵动国本。

杨仪略一沉吟,肃然回答:

“千真万确。臣深思熟虑,以为东吴偃旗息鼓多年,实则狼子野心,且我军机处密报,吴使已赴曹魏共商合击之策。”

“东吴一日不除,北伐之路必受掣肘。倘若东吴趁我北征之际在背后捅刀,后果不堪设想。”

刘禅缓缓点头:

“此理朕也明白。然而先帝与丞相生前定下北伐方针,不可朝令夕改。”

“何况,丞相以遗诏荐汝为相,正为延续遗志光复中原。如今卿却欲弃中原而东顾,朕忧民心难安啊。”

他语气里透着为难之意,更隐隐有不悦。

杨仪闻言,知道这是点出诸葛亮临终所托。他眸中闪过一丝坚定,郑重说道:

“陛下,臣并非违背丞相遗志,而是为完成先帝夙愿另辟蹊径。”

刘禅一愣:“此话怎讲?”

杨仪倾身上前,沉声道:

“陛下可还记得,先帝伐吴夷陵兵败,致荆州永失,此乃蜀汉根基之痛。”

“丞相北伐之难,固然是曹魏强大,亦因我背后无险可守。若能先灭东吴,得其地利人力,再举国北向,此乃百全之策!”

刘禅若有所思地颔首:

“卿之意,是要先取荆襄,占据长江天险,再行北伐?”

“正是!”杨仪目光炯炯。

“魏之强在于幅员辽阔,国力雄厚。我蜀若欲抗衡,必须统一南方。”

“东吴恃长江之固自保,我们若反其道而行之,伐吴先成,则长江无险可守,荆扬尽归版图。届时北拒曹魏、东控沧海,基业方可永固。”

这一番慷慨陈词,说得刘禅眼中渐渐亮起希冀之光。他起身踱步,背负双手沉吟不语,良久方叹道:

“卿此谋,魄力不小,只是……”

杨仪从容接道:

“陛下虑及何事?无非担心胜负难料罢了。然臣胸有成竹。”

“东吴看似水师强横,实则积弊甚多。若陛下信我,一年之内,必令孙吴臣服!”

“一年?”

刘禅惊讶地转身看他。

“杨卿此言当真?”

杨仪展颜一笑:

“君无戏言,臣亦不敢妄言。”那笑容里尽是运筹帷幄的自信。

刘禅注视杨仪片刻,忽地放声大笑:

“哈哈哈!好!朕果真没有看错人!”

他快步上前握住杨仪的手。

“卿有此决心,朕还有何疑?正如卿所言,北伐也好,东征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为复兴汉室!只要能成,朕绝无异议!”

杨仪朗声道:

“陛下英明!请陛下稍待片刻,明日朝会上,还需敲定此策于百官之前。”

刘禅点头笑道:

“卿先回府歇息,整顿衣冠。来日朕定全力支持卿!”

言辞之间,已有几分迫不及待要在朝堂上见证杨仪大展宏论的意味。

杨仪起身告退,转身离去之时,瞥见刘禅握紧双拳,目送自己离开,神情竟是无比振奋与信任。

走出御书房,夜色已深。

宫灯幽幽,映照杨仪从容不迫的身影。

次日清晨,蜀汉朝堂群臣毕集。

刘禅端坐于金銮殿上,左右文武分列而立,气氛较之平日多了几分凝重。

刘禅环视众臣,开门见山道:

“诸位爱卿,杨丞相北征甫归,昨日向朕呈上一策,牵涉国本,特召卿等共议。”

底下臣僚面面相觑,杨仪上前一步,高声奏道:

“臣以为,当此之时,当转兵东向,讨伐东吴!”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率先失声惊呼。

“东征东吴?丞相此言,莫非戏言?”

此言一出,朝堂登时哗然。

自先帝东征夷陵败退后,蜀汉便一心北伐,从无人提起兴兵伐吴。

如今杨仪甫一回朝,竟抛出如此惊人策论,怎不叫人震惊?

御史大夫蒋显出列拱手,沉声劝道:

“陛下,臣以为杨丞相所奏万万不可。曹魏虎视眈眈,我国新胜之余正宜休养生息,岂可弃魏而攻吴?”

“此策有违丞相遗志,恐失人心!”

他言辞恳切,众多朝臣纷纷点头称是:

“陛下明鉴,万万不可轻启边衅!”

“先帝遗命,不可忘也!”

一片反对声中,秦宓不服气地冷哼一声,上前争道:

“诸公所言未免迂腐!”

“先帝遗志虽重,然时移世易,当下情势须随机应变。杨丞相此策自有深意,诸位何不听其详述,便一概反对?”

蒋显瞪眼道:

“听他详述?哼,此等荒唐之言,何须详述!”

另一位年长大臣更是激动:

“莫非杨丞相以为区区天水之功,便可擅改国策?!”

一时间,群情激奋,朝堂上吵作一团。刘禅不悦地皱眉,沉声道:

“肃静!”

百官声音渐息。刘禅看向一直默然不语的赵云:

“大将军有何见教?”

赵云上前一步,抱拳道:

“陛下,微臣亦以为当慎思。北伐乃国策,实不宜轻改。且东吴据长江之险,国力未必比我弱,贸然兴师,胜负难料。”

刘禅点点头,又望向杨仪:

“丞相听到了么?众卿疑虑甚多,你可有折服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