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诸葛亮假死?那我打造最强蜀汉! > 第248章 组建水师,迫在眉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8章 组建水师,迫在眉睫!

杨仪神情不变,从容开口:

“陛下,各位同僚,请容臣细陈利害。”

杨仪环顾全场,朗声道:

“魏蜀交兵多年,如今曹魏新败,元气大伤,短期难以再兴大军。”

“而东吴表面盟友,却反复无信!孙权已与曹魏结盟,共谋我蜀。两面受敌,岂能不先除其一?”

朝臣们安静下来。

这等机密消息,他们大多是首次听闻,不禁面露骇然。

杨仪见众人被吸引,继续慷慨陈词:

“曹魏强而东吴弱,此消彼长,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我军若任由东吴养精蓄锐,将来他们趁我北伐之机背后偷袭,后果不堪设想。不如乘其懈怠,一举伐之!”

秦宓率先高声赞同:

“杨丞相之言极是!吴国背义负信,与魏为谋,已是不共戴天之敌!”

有数名将领也振奋道:

“不错!当年夷陵之败,我军含恨至今。今日吴国无信在先,正可算旧账!”

一时间,支持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蒋显等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赵云思索片刻,抱拳沉声道:

“陛下,杨丞相言之有理。不过东吴水军自成体系,我军素未与之大规模交战,当慎选良策,万不可轻敌。”

杨仪闻言,微微一笑:

“赵将军所虑极是。正因如此,臣已秘密部署多日,自有破敌良策。”

他胸有成竹,一派笃定从容。

刘禅挑眉问:“哦?卿已有良策?可有披露一二?”

杨仪摇头笑道:

“启禀陛下,此策乃兵家机密,未到动兵之时,不便明言。臣请陛下和诸公拭目以待,三月之内,定见分晓。”

“三月?”

蒋显等反对派顿时瞪大双眼,有人质疑道:

“三个月就能看到成效?丞相莫非口出大言?”

杨仪眼中厉色一闪:“军国之事,岂容儿戏!臣既承诺,便必有把握。不劳诸位担心。”

众人见他态度坚决,再想反驳,却又无言可驳。

毕竟吴国背盟在先,再无道义顾忌。

更何况杨仪功盖当世,如今又言之凿凿,使人不由自主心生期待。

刘禅缓缓颔首:

“既然众卿无人再异议,此策便如此定下。东吴无信在先,我蜀汉自当兴师问罪!”

他语气一转。

“但东征非同小可,一应调度筹谋,还望杨丞相悉心准备,勿存轻敌之心。”

杨仪恭声道:

“臣定当夙夜匪懈,决不负陛下与诸公所托!”

刘禅满意地一挥手:

“好,今日朝议便到此,诸卿各司其职,待有进一步调令,再行通传。”

百官山呼诺诺,陆续告退。

杨仪随着众人步出朝堂,耳畔依稀可闻几名反对的老臣仍在窃窃私语:

“三月见效?凭空夸口罢了!”

“到时看他拿什么交代便是。”

杨仪对此充耳不闻,脚步依旧沉稳有力。赵云特地放缓步子,与他并行低声道:

“杨丞相,末将先前朝上多有得罪,实非刁难,实在是……”

杨仪微微一笑,抬手阻止:

“大将军不必言歉。杨某深知赵将军忠心为国,所虑也是为了江山社稷。只望日后战场之上,还仰仗将军鼎力相助呢。”

赵云郑重点头。

朝议既定,杨仪回到丞相府,旋即召集心腹幕僚与工匠名匠,连夜开始部署东征准备工作。

首先,组建水师迫在眉睫。

杨仪深知,欲破吴国水军,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造出一支更加强悍的蜀汉水军!

次日一早,一道道急令飞出成都,传往各郡各县:巴郡、犍为、江州等临江之地,选募善舟水性之士入伍。

各地船厂能工巧匠悉数征调入川;全国铁匠亦招募一批,连同藏兵谷的技师火速赶赴成都。

一时间,蜀中大地为之震动。

许多百姓虽不解内情,却也隐隐猜到,大概朝廷又将有大动作了。

两日后,丞相府后院一座密阁之中,灯火通明。

十余名来自藏兵谷的工匠与几名成都船坊的大匠正屏息以待,目光齐刷刷落在正中伏案绘图的杨仪身上。

杨仪摊开一幅巨大的白绢,手持狼毫沾染墨汁,运笔如飞。

只见笔走龙蛇之间,一艘别出心裁的大船轮廓逐渐成形。

那船体宽阔修长,船首微尖,船舷两侧用粗线重点勾勒。

“此处,加厚船帮木板,并以精铁包覆。”

杨仪一边绘制一边讲解。

“甲板下沿至吃水线以上,也都钉装铁甲,提高防御。”

众工匠面面相觑,不禁窃窃私语。领头的匠师鲁安年壮气盛,按捺不住问道:

“丞相大人,用铁裹船虽可固防,可铁重木浮,船只载重过巨,恐难行于水……”

其他工匠也附和点头。

这年月船只皆以轻巧为要,哪里有人把大块铁皮往船上搬的?

鲁安一语,说出了大伙的忧虑。

杨仪却胸有成竹,微微一笑:

“鲁师傅且看,此船长八丈,宽三丈,比寻常战船足足大上一圈,底舱也加宽加深,可装载足够压舱石与浮木。”

他在图纸上添绘出船底双层结构。

“船体更厚重些倒无妨,只要保持吃水不超过安全线即可。”

鲁安凑近细看图纸,眉头渐渐舒展。他毕竟是经验丰富的造船大师,一看之下,便知杨仪构想确有道理。

这船的体型虽然庞大,却也非一般巨舟可比,其重心低、船身稳,或能承载铁甲重量。

杨仪续道:

“此外,船首增设冲角,方便撞击敌舰。甲板正中加筑一座木质塔楼,可居高临下放置床弩与大炮。”

他说到这里,笔锋一转,在船舷两侧画出几个小孔,“这里预留十数个枪炮射击孔,供火铳兵向外射击。”

众工匠听得目瞪口呆。

这哪里是一艘船,分明如同一座浮动的铁城!

好半晌,鲁安才喃喃道:

“丞相之奇思妙想,匠人难及万一!如此战船,若能成型,真乃长江利器也!”

杨仪放下画笔,朗声道:

“此船便命名‘铁甲舰’!孤注此舰,可抗吴国万千楼船!”

“为保稳妥,铁甲暂不必覆盖全船,只需要害部位即可,免增无谓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