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 > 第203章 打出一条路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从知道木秋与皇上的关系后,宋应知心里多多少少有点膈应。

毕竟有苏澜之这么一个前例在,他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可几次相处后,发现木秋没什么变化,他也就释然了。

冬小麦种下后,巴里下雪了。

由于天气骤降,不再适合出城,宋应知便日日在纺织厂里忙碌,帮着工人们一起赶军大衣。

“公子!你设计的这军大衣可真保暖啊!我还以为来了巴里,咱冬天都要冻死在这片草原上了。”

李游这会儿正滚着新做的军大衣,一脸美滋滋的看着自家公子在织布。

“这算什么,等明年棉花产量提高了,我给你做全棉花的,那个更暖和!”

宋应知轻笑道,继续手里的活儿。

由于今年的棉花还要运送一部分去给边关给将士们,一部分要拿来做硝化棉,余下的已经不够城中百姓们做衣裳。

他便想了个办法,将杂草烘干,与棉花掺杂在一起做成军大衣,好在这新疆棉质量上乘,即便棉花少一些,穿着也十分暖和。

“扛过这个冬季就好了。”

听着这话,李游脸上的笑意渐渐消失。

“可是,公子,这冬天才开始,百姓们手里的棉花杆却都快烧光了,这能扛得过去吗?”

宋应知织布的动作一顿,抬头看了一眼李游。

“除了棉花杆,没有别的能烧了吗?”

李游摇摇头,“以前,这里住的都是牧民,他们冬天都是靠燃烧晒干的牛粪过冬,可咱们中原来的百姓哪有牛粪啊?”

边疆一片荒芜,树都难得一见,别提有柴火了。

这下又得发愁了。

北夏汉人过冬,通常都是依赖木炭、柴火、还有石炭等。

木炭得从长安运来,成本太高,百姓们也买不起,柴火更别想了。

至于石炭……

宋应知仔细想了想,在他还没穿越的那个世界,新疆好像存在很多大型煤田。

石炭,也就是后世说的煤,这玩意在北夏并不新鲜,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开采和使用石煤的国家。

如果他能在巴里找到石炭的踪迹,那百姓们取暖的问题将得以解决。

宋应知说做就做。

隔天一早,他背上枪支,带上木秋等人再次奔腾在草原上。

石炭通常都是埋于地底深处,表层地面并无任何特征。

想找到石炭并不容易,宋应知等人只能带上锄头,这里挖挖,那里刨一下。

接连四五天,都没有任何消息。

就在宋应知以为自己记错时,第六天,几人在巴里县西部找到石炭踪迹。

“大人!找到了!快看我挖到了什么?!”

这天,一行人打算败兴而归时,宋应知与木秋突然听到一名亲军卫激动的发声呼叫!

二人凑过去一瞧:“这是炭阡石。”

炭阡石,在后世被称为煤阡石,主要附着于石炭表层,这是一种与石炭伴生的黑灰色岩石。

找到它,就说明底下很可能有石炭!

想到这个可能,宋应知立即下令开挖。

“大伙一起挖!”

“是!!”

在众人合力之下,没多久就破开坚硬的炭阡石岩层,露出里面一层乌黑发亮的黑煤。

“真的是石炭!”

木秋兴奋的大喊!“这块土地资源也太丰富了吧?!”

难怪英兵和后金都觊觎这鸟不拉屎的地方!

“木秋,你即刻派人让元帅带将士来开采石炭。”

没办法,巴里现在就是缺人,想干啥都得去边关叫人。

但程元帅也不亏,这么多石炭,他得了可是全数用在军队上。

有了金矿与石炭,加上明年的冬小麦,想必这之后,军队不再缺军饷才是。

这般想着,宋应知当即又改口:“木秋,你和我亲自去军营一趟。”

木秋看了一眼他,没说什么。

上马后,二人快速沿着山谷而去。

既发现金矿后,宋应知再次发现石炭,而且还是第一时间又告诉他。

程元帅不动声色的看着突然出现在军营的这二位,温和笑道:

“宋大人,你三番两次的帮助我,不单单只是为了边疆一众战士吧?”

“将军说得没错,下官的确是有事相求。”

“先说说看。”

程元帅举杯轻酌,气定神闲的看了一眼宋应知。

“宋县令,你虽多次拯救我北夏将士于水火之中,但若还是之前那个要求,本将还是那句话,不可能。”

二人对视间,宋应知见那原本温文儒雅的中年男子,气势瞬间化为凌厉,宛如出鞘的利剑,直逼他的咽喉。

“将军别急着拒绝我。”

宋应知淡淡一笑,问:“若我说,我有法子能让后金的人不敢踏足边关,将军还会坚持不同意吗?”

“你有法子?哼!什么法子?谈判?赔款?纳贡?还是和亲?!”

程元帅起身厉声质问!整个人不怒自威!

“你们这些文官向来只求一时安稳,若真能靠一张嘴就能解决两国矛盾,那还要我们这些匹夫做什么?!”

“赔款和亲更不可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前朝历代君王的风骨,我北夏如今依旧延续!”

待他一字一句的说完,整个营帐内突然十分安静、落针可闻。

许久,宋应知才微微开口:“将军误会了,下官并非想通如此屈辱的方式解决问题。”

“哦?那宋县令倒是说说看有何办法,本帅洗耳恭听。”

情绪发泄过后,现在他已经冷静下来,只要不是赔款和亲,其他一切好说。

“下官来巴里前,受陛下旨意,势要打通这贸易通道,来到这里快一年,即便现在的巴里有所改变,但想要把它变成西北的贸易中心,还差的远。”

宋应知一字一句慢慢解释:“若丝绸之路不通,即便我把军器局、纺织厂、等都搬到这儿来,也不会有走商愿意来。”

“所以,下官开展贸易的第一步,就是打通贸易通道,如果后金不愿意让路,那下官的意思是:请元帅打出一条路来。”

打?

“你刚才说什么?打出一条路来?”

有一瞬间,程元帅都不知道是自己听错了,还是这个初出茅庐的县令疯了。

“后金的士兵各个高大威猛、威风凛凛!光是体型就是我北夏汉人的一倍!加之现在朝中文臣腐败,老子到现在都拿不到一把好枪,你让本帅去打?”

你也太看得起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