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先别急着拒绝,下官今年这么努力,不就是在帮你解决军饷的问题?”
宋应知不紧不慢的说道:“如果一个金矿和石炭还不够的话,那么,盐呢?”
所谓柴米油盐,盐虽是排在最后,但也是千万家百姓不可或缺的东西。
正好巴里县内有一咸水湖,名为类蒲湖,而利用咸水制作盐的方法,他刚好学过。
“你想制盐?……哼!恕本帅直言,类蒲湖地处高山之上,常年冰冻,就算你想打造盐田晒盐,也不一定晒得化湖中的冰块!”
若不是因为如此,他早就想到了制盐,哪还用得着他来?
“将军此言差矣,正是因为它是冻湖,才方便炼制盐。”
宋应知继续的解释,面上依旧风轻云淡。
之所以过去没想过要制盐,就是因为边疆缺乏燃料加热。
如今有了石炭,那便可以派人直接去采冰回来,通过蒸煮的方式把水分熬干,将盐分分离出来,再仔细研磨后便是精盐。
“将军,一个金矿、一个石炭矿、一座盐湖,这些加起来,可够边疆将士的军饷了?”
虽说这些东西开采出来,部分都要运回京城,但别忘了,开采这些资源的是什么人?
三个金库握在手里,加上皇上有意让军队控制这些,避免落入京中权贵手中。
如此一来,边疆四十万将士再无后顾之忧。
听了宋应知制盐的方法,不得不说,程元帅心动了。
但想要与后金抗衡,可不是光有钱就能赢的。
“即便如此,但北夏军器局的生产速度太慢,每半年才会给边疆送来这么点东西,威力还比不上英兵的,若擅自进入关外,结果只会是全军覆没。”
“大人,这个现在也不是问题了。”
木秋与宋应知对视一眼,两人相视一笑。
“这是军器局这几天给下官传回来的消息,只要钱准备好,四十万的数量年后就能交付。”
木秋将海东青带回来的纸条交给程元帅。
看清楚上面的字迹,程元帅彻底没了话……
“你、你们……”
你们还真敢想啊!
“宋县令,你是认真的?!”他一个边疆大将,当初想攻下哈密时,都被皇上不看好。
这宋县令倒好,不仅敢想,还想到了里海去……
想要打通与欧洲连接的贸易通道,那就意味着得从新疆一路打到里海,将后金的西部国土变为北夏的。
“有何不敢想的,莫不是将军怯懦了?”
回望历史,元朝的版图可是到了黑海,如今北夏领土延伸到里海,也在合理范围。
“将军若没法下决定,大可启奏陛下,陛下会给你答案的。”
宋应知如是说道。
当初巴里战事刚停,皇上迫不及待的就让自己来,还下了死命令打开贸易通道。
明知道北夏与后金的关系势同水火,皇帝已然给了他这个命令。
暗地里的意思,可不就是这个吗?
不然,他也想不到其他法子可以打通丝绸之路了。
此刻,程元帅已经陷入沉思,整个营帐内再次陷入寂静。
良久,才又听他开口回:
“这事不急,等过完这个冬天再说。”
闻言,宋应知不再过多解释,正好天色也不早了,便抱拳行礼作别:
“如此,那下官先行告辞,回巴里了。”
程元帅象征性的点了点头,此刻,他整个心思都扑在攻打后金这件事上,无心再顾其他。
离开军营,二人立即策马回城,他们得在城门关闭之前赶回巴里。
一路上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冻得人皮肤瞬间开裂。
“大人,将军会同意这件事吗?”
不仅是程将军不认可这个提议,就连木秋都觉得这个想法是在做梦。
“那可是后金啊!”北夏开国皇帝够厉害了吧?
可当遇上后金时,也只能躲在长城之内咬牙切齿。
边关这么多年能够如此平静,不过是因为两国之间还有一个番国。
“会的,等过完这个冬天,程元帅就能想明白了。”
宋应知勒紧缰绳,大声道。
“你凭啥这么肯定?!万一皇上不同意呢?”
木秋一脸困惑,这人一向迷之自信。
对方却是笑笑不说话,一切,就等年后看结果了。
这次回城,宋应知再没出去,安安心心在家准备过冬,时不时去看看冬小麦的长势。
没过几天,赵将军亲自带着军队把百姓们过冬的石炭运来。
解决了取暖的问题,宋应明便带着四十余户族人回临芳县过年。
启程那天,宋应知亲自到了城门口送别。
“石头,你在这儿好好干!明年,叔就不来了。”
原以为宋应知在这儿会很艰苦,谁知干啥都有军队帮忙,这下他们回去也能给长辈们交代了。
“叔,你不回来了,那你的地怎么办?”
族人一顿,想起自己今年辛辛苦苦开出来的十亩地,顿时舍不得了。
“得嘞!等过完年,你叔我啊,马上就赶回来种棉花!”
这话惹得大伙哈哈大笑,一阵欢声笑语过后,宋应明带着族人、坐着牛车踏上归程。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宋应知心中默默期待着来年大家再次相聚时的场景。
随着年关将近,巴里县的百姓们也都忙碌起来,着手准备过年事宜,虽然城内没多少人,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笑容。
现在还留在巴里县的,很多都是无家可归的难民乞丐,因为宋应知,他们才会在这片土地上有了房子和地。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年,所以百姓们热情高涨!
见此情形,宋应知更加坚定自己的计划,未来,他一定要让这片草原繁荣昌盛,成为西北最热闹的贸易之地。
当所有人都在欣喜过大年时,宋应知则难得有了空闲,在后院陪着王氏一起看话本。
清闲日子一直持续到来年开春五月,冬小麦成熟了。
不知道是何原因,宋应明和族人们还没到巴里,继续等下去只会错过棉花的最佳播种时期。
宋应知决定不再等待,组织百姓开始割麦种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