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科幻小说 > 地铁离去,安东星人废土旅程 > 第108章 散播谣言的都是吃太饱的傻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8章 散播谣言的都是吃太饱的傻逼。

1月21日清晨,文化组的老刘完事之后直接把林周给叫出去,之后把林周带到哈尔滨地下三层的防空洞审讯室内,霉斑与血迹在渗水的混凝土墙上交织成诡异图腾。文化组长老刘踩着满地的碎纸屑,手中马灯照亮铁栅栏后蜷缩的人群——六百三十七名男女挤在五十平米的牢房内,呼出的白雾在铁窗上结成冰花。

\"都他娘给老子听好了!\"老刘的军靴碾碎地上一块冻硬的黑面包,\"查实领过救济粮还造谣的,滚去鹤岗挖煤!没领过粮纯属嘴贱的——\"他忽然狞笑,\"送去漠河种转基因土豆!我操你妈。老子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傻逼。陈米怎么了。林部长自己都还吃这些米,我们自己也吃,我估摸着你们应该是张烨霖时期没抓到的漏网之鱼,现在你们自己嫌米难吃。正好,鹤岗的煤渣也能填肚子。\"

女囚们爆发出哭嚎,有个穿貂皮大衣的妇人突然扑到铁栏前:\"俺家三代贫农!你们这是迫害!\"

\"贫农?\"老刘用刺刀尖挑起妇人貂皮内衬的丝绸标签,\"哈尔滨百货大楼1998年款,当年能换几吨白面!\"他突然扯开嗓子学起东北大鼓,\"我哭哎——那个朱门酒肉臭哎——路有冻死骨——,张烨霖手下没抓到的余孽带走。我就没见过这么傻的人。\"

林周推开审讯室铁门时,正撞见这荒诞场景。他身后跟着上百名民众代表——有拄拐的退伍兵、裹头巾的农妇、戴眼镜的教师,每个人胸前别着白布红字的\"监察委员\"徽章。而外面民众多的人挤人,人叠人。大家都想看看热闹。

\"按《战时管理条例》第七章。\"林周的声音在防空洞内回荡,\"现由监察委员会表决处置方案。\"

教师代表扶了扶裂开的镜片:\"经核查,六成三囚犯确实未领取救济粮,但散布谣言事实确凿。\"他举起泛黄的《核后民事法典》,\"建议按第45条,无子嗣女性与男性同罪劳动改造。\"

农妇突然啐了口唾沫:\"怀崽的也不能轻饶!俺村王寡妇领双份粮还骂街,该让她去矿上筛煤渣!\"

表决持续三小时。当最后一块代表\"挖煤\"的木牌投入票箱时,老刘踹开牢门:\"都听见了?这是人民的意志!带走吧。\"

正午时分,林周站在佳木斯露天矿场的了望塔上。三百名囚犯正用铁镐敲击冻土,火星在零下四十度的空气中迸溅如星。有个瘦高个男人突然举起矿镐高喊:\"林周独裁!\"下一秒就被监管员用高压水枪冲倒,冰柱瞬间裹满全身。

\"第七个了。\"矿长递来温好的高粱酒,\"这帮孙子以为喊两句就能回城,呸!张烨霖手下这帮畜生都比他们安分,最起码我们有口吃的,他们也有,而且林部长自己搞来的这些米都比张烨霖手底下这些兵核战爆发后到现在吃的都好,\"

林周抿了口酒,辣得眼底泛红:\"把喊口号的单独编组,送去七号矿洞——那儿的铀矿辐射量够他们闭嘴。\"

远处的粮车扬起飞雪,车身上\"宁吃陈米苦,不做饿死鬼\"的标语被风刮得猎猎作响。几个囚犯趁监管转身,偷偷抓把雪混着煤渣吞咽,喉结滚动如濒死的鱼。张烨霖时期的战俘看这帮人跟看傻子一样。没别的,即便是他们,大中午的也有一口陈米煮的大米饭咸菜和两菜一汤。有重体力活的时候还会发几块烤老鼠肉,反正牛犊大的老鼠一个人就能吃到撑,挺不理解这些新来的为什么一把雪混着煤渣直接咽进肚子里。跟守卫首私底下吐槽自己没见过这么傻的人,这些守卫也表示赞同。

……

黑龙江地下指挥所内,郑安宙正用匕首将战略地图钉满弹孔。三架被击落的无人机残骸堆在墙角,其中一架的摄像头还在传输模糊画面——风雪中,刘季的装甲集群正绕过结冰的黑龙江,t-62坦克的履带在冻土上犁出深沟。

\"报告!\"侦察兵拿着电台描写内容裹着冰碴撞开门,\"李世明部突破石河防线!三号炮群全灭!但我们把他们给拦截在5公里外,\"

郑安宙扯开衣领,露出脖颈处蜈蚣状的弹痕:\"让油库把最后那批硝酸甘油炸药搬出来!\"他忽然咧嘴一笑,\"通知林部长,该放‘烟花’了。妈的老子忙着连轴转一天下来被这两人折腾的南北四处跑。就没一天时间休息的。\"

哈尔滨地下三百米的秘密仓库内,林周凝视着眼前三十枚漆成黑色的核炮弹。系统界面在视网膜上闪烁:【浓缩铀装药完整度71%,引爆当量相当于1.2万吨tNt】。

\"真要动用这个?\"仓库管理员老金的声音发颤,

林周抚过弹体上的辐射标志:\"刘季的装甲集群明天拂晓抵近鹤岗,李世明的重炮已覆盖山海关。\"他忽然轻笑,\"你说,当量1.2万吨的‘烟花’,够不够给两只老狐狸贺岁?\"

当夜,山海关前线的加密频道突然响起林周的声音:\"郑司令,烟花已就位。\"

郑安宙盯着沙盘上逼近的红色箭头,手中攥着起爆器:\"等刘季的t-62过江心,李世明的指挥部进入射程就——\"

\"等等!\"通讯兵突然尖叫,\"无人机传回画面!刘季的装甲车在运送……平民?\"

屏幕雪花闪烁间,数百名衣衫褴褛的妇孺被铁链拴在坦克后面,像一道血肉盾牌铺满黑龙江的冰面。

\"这老畜生!\"郑安宙的拳头砸得电台火星四溅。

三百公里外,林周站在核弹发射井边缘,寒风吹散他手中的起爆密码本。纸页纷飞如雪,每一页都写着相同的经纬度——那是刘季与李世明指挥部的位置,也是三十五万平民的聚居坐标。

1月22日破晓,当第一缕阳光刺破辐射云时,山海关阵地的士兵看到了终身难忘的景象——三百个热气球从对面阵地飘来,每个吊篮里都堆满陈米和传单。

传单上印着林周的亲笔信:【今日停火十二小时,凭此券投降可领双倍口粮】。

刘季的装甲集群在米雨前停滞,李世明的重炮阵地响起此起彼伏的腹鸣。而真正的\"烟花\",此刻正静静沉睡在黑龙江底的铅棺中——林周最终没有按下起爆按钮。

\"给老子听好了!\"郑安宙的吼声响彻战壕,\"今天不打仗。愿意加入我们的请过江面,不愿意就打到你们愿意,\"

当第一个汉军士兵扔掉步枪冲向领米点时,冰封的黑龙江上,历史的车轮悄然转向。林周站在哈尔滨城头,望着如蝼蚁般汇聚的领粮队伍,忽然觉得手中没引爆的起爆器,竟比核弹更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