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赏析

内容层次

- 感慨与自陈(“纨绔不饿死” - “贱子请具陈”):开篇“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诗人以强烈的对比,抒发对世态不公的愤懑,富家子弟不学无术却衣食无忧,而像自己这样的读书人却命运坎坷。接着向韦左丞表明要详细陈述自己的经历。

- 往昔抱负与才华(“甫昔少年日” - “再使风俗淳”):回忆年轻时,杜甫因才华早被视为国家栋梁之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展现其学识渊博,下笔成章,自信赋可比扬雄,诗可与曹植比肩。当时李邕、王翰等名人都对他青睐有加,自己也认为能很快身居要职,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政治理想,辅佐君主,让社会风俗回归淳朴。

- 现实困境(“此意竟萧条” - “到处潜悲辛”):然而理想破灭,生活陷入困境。“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在长安过着困窘的旅居生活,为求生存,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受尽屈辱,只能得到“残杯与冷炙”,深刻描绘出在权贵门下乞讨生活的悲惨与辛酸。

- 短暂希望与再度受挫(“主上顷见征” - “蹭蹬无纵鳞”):皇帝征召曾让他看到希望,以为能施展抱负,可最终却像鸟儿折翅,鱼儿困于浅滩,再次遭受挫折,理想落空。

- 感激与无奈(“甚愧丈人厚” - “只是走踆踆”):对韦左丞的赏识与厚爱表示感激,韦左丞常在众人面前称赞杜甫的诗句。杜甫渴望像贡禹听闻王吉做官而欢喜那样,能得到举荐改变命运,不甘心如原宪般贫穷。虽心中郁闷,但仍只能徘徊奔走,寻找机会。

- 抉择与志向(“今欲东入海” - “万里谁能驯?”):因在长安求仕无望,打算离开。虽眷恋终南山和清渭滨,但还是决定“东入海”“西去秦”。诗人以白鸥自比,表明即使离开,也如白鸥般自由自在,有自己的志向和操守,不受拘束。

艺术特色

- 对比鲜明: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纨绔子弟与读书人的命运对比,往昔抱负与现实困境对比,展现出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直抒胸臆:杜甫毫不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无论是对世态的不满、对自身才华的自信,还是求仕受挫的痛苦、对未来的抉择,都直白地倾诉出来,情感真挚强烈。

- 用典自然:运用贡公、原宪等典故,贴切地表达自己渴望出仕又不甘贫穷的心境,丰富了诗歌内涵,使表达更为含蓄典雅。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时,正处于人生困境,这一时期复杂的社会与个人经历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 社会环境:杜甫生活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此时唐朝表面上依旧繁华,但内部已危机四伏。政治上,统治阶层日益腐败,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弄权,排挤贤能,导致朝廷政治黑暗,选贤任能的机制遭到严重破坏,真正有才华和抱负的人难以得到施展的机会。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便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富家子弟凭借出身尽享荣华,而像杜甫这样依靠学识才华的儒士却生活艰难。

- 个人经历:杜甫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他早年游历四方,积累了丰富的阅历。然而,在长安求仕的过程中,他却屡遭挫折。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杜甫参加科举考试,到创作此诗时,已过去十余年,一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奔走于权贵之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期间,虽有过皇帝征召的短暂希望,但最终也未能如愿,依旧处于困顿之中。

- 人际关系:韦左丞即韦济,他对杜甫的才华颇为赏识,常在众人面前称赞杜甫的诗句。杜甫希望通过韦济的举荐,能在仕途上有所突破,改变自己的困境。于是,杜甫写下这首诗呈给韦济,一方面表达对韦济赏识的感激,另一方面倾诉自己的抱负与困境,期望得到韦济的进一步帮助。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创作背景对其情感表达影响显着,具体如下:

愤懑不平之情更加强烈:创作于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贤才难展抱负的背景下,杜甫目睹“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不公现象。权贵子弟不学无术却衣食无忧,自己寒窗苦读、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长期困于长安,求仕无门。这种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的巨大反差,使他对社会的愤懑不平之情在诗中喷薄而出,如开篇便以直白对比,宣泄对这种不公的强烈不满。

理想抱负的坚定与无奈:杜甫本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政治理想,且自恃才华,认为能如早年受名人赏识般顺利入仕施展抱负。但长安十余年求仕受挫,残酷现实让他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诗中既坚定表达了理想,又透露出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致君尧舜上”等句表明其抱负坚定,而“此意竟萧条”则道出理想破灭后的失落。

屈辱辛酸之感愈发深沉:为求生存和仕途机会,杜甫在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长期处于这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生活,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使他心中屈辱辛酸之情愈发深沉。诗中对这段经历的描述,饱含着对自身艰难处境的悲叹和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感激期待与迷茫纠结并存:韦济对杜甫才华的赏识,让身处困境的杜甫看到一丝希望。他感激韦济常在百僚前称赞自己,内心充满期待,渴望韦济举荐以改变命运,如“窃效贡公喜”便体现这种心情。然而,多年求仕不顺又使他对未来充满迷茫,不知能否得到韦济帮助及能否改变现状。这种感激期待与迷茫纠结交织的复杂情感,在诗中通过“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等句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