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赏析

结构与内容

- 开篇之悲(“少陵野老吞声哭” - “细柳新蒲为谁绿?”):诗人以“少陵野老吞声哭”起笔,营造出极其沉痛压抑的氛围。“吞声哭”表明诗人不敢放声痛哭,只能强行隐忍,足见悲痛之深。在春日里“潜行曲江曲”,往日繁华的曲江如今只能偷偷前往。看到江头宫殿千门紧锁,细柳新蒲依旧翠绿,却无人欣赏,以乐景衬哀情,发出“为谁绿”的悲叹,奠定了全诗的哀伤基调。

- 忆昔之盛(“忆昔霓旌下南苑” - “一笑正坠双飞翼。”):诗人回忆往昔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南苑的盛况。“霓旌下南苑”描绘出皇帝出行时仪仗队的华丽壮观。“昭阳殿里第一人”指杨贵妃,她“同辇随君侍君侧”,备受恩宠。“辇前才人带弓箭”等句则展现出宫廷生活的奢华与游乐场景,才人骑马射箭,射中飞鸟引得杨贵妃欢笑,一派繁华热闹。

- 今昔之变(“明眸皓齿今何在?” - “去住彼此无消息!”):笔锋一转,从回忆回到现实,发出“明眸皓齿今何在”的悲问,杨贵妃已香消玉殒,“血污游魂归不得”,形象地写出她死于马嵬坡的悲惨结局。“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清渭水畔是杨贵妃葬身之地,而唐玄宗入蜀剑阁深远,生死相隔,彼此再无消息,今昔对比,尽显世事无常与人生的巨大落差。

- 结尾之哀(“人生有情泪沾臆” - “欲往城南望城北。”):诗人感慨“人生有情泪沾臆”,人是有感情的,面对如此巨变难免泪满胸襟,而“江水江花岂终极”,江水依旧流淌,江花依旧盛开,它们不会因人事变迁而改变,更衬托出人的哀伤。“黄昏胡骑尘满城”描绘出叛军占领长安后的混乱,诗人“欲往城南望城北”,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悲痛与迷惘,连方向都已错乱。

艺术特色

- 今昔对比:诗歌将昔日曲江的繁华热闹与今日的荒凉冷落进行鲜明对比,如昔日的霓旌南苑与今日的宫殿锁门,杨贵妃的受宠与惨死,突出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增强了诗歌的悲剧效果。

- 以景衬情:诗中多处以景语写情语,如“细柳新蒲为谁绿”,春日美景无人欣赏,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江水江花岂终极”,以江水江花的永恒反衬人的短暂与哀伤,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哀江头》时,正处于安史之乱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复杂的社会现实与个人经历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迅速攻占大片领土,唐朝陷入巨大的战乱之中。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长安沦陷:天宝十五年(756 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蜀中。七月,长安被叛军占领,昔日繁华的都城瞬间陷入一片混乱与恐怖之中。曾经象征着大唐荣耀的宫殿,成为叛军肆虐的场所,长安的社会秩序、经济生活以及文化氛围等均遭受毁灭性打击。

个人经历:

- 流离漂泊:战乱发生后,杜甫被迫离开长安,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他带着家人一路辗转逃亡,亲身经历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目睹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

- 被困长安:在逃亡过程中,杜甫不幸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但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得以在长安城中目睹叛军的暴行以及都城的破败。昔日繁华的曲江,如今一片荒凉,宫殿紧闭,无人问津。这巨大的变化让杜甫内心充满了悲痛与感慨。

情感触发:杜甫对国家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怀,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在长安的所见所闻,让他想起昔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曲江的繁华游乐场景,与如今的破败不堪形成强烈对比。这种今昔巨变,触发了杜甫对国家兴衰、世事无常的深沉思考,于是饱含着悲痛之情写下了《哀江头》这首诗,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往昔繁华的追思与哀叹。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哀江头》创作于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时期,这样的背景深刻影响了其情感表达:

增添国破家亡的沉痛: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长安沦陷,叛军肆虐。杜甫目睹江头宫殿闭锁、繁华不再,“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国都残破,往日皇家园林如今荒芜,这一背景让他笔下满是国破家亡的沉痛。这种沉痛源于亲眼所见的衰败景象,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与对盛世不再的悲叹交织,比寻常伤怀更显沉重。

强化昔盛今衰的感慨:回忆往昔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的奢靡繁华,“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那时的热闹与眼前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在安史之乱背景下,这种对比更强烈,凸显昔盛今衰。杜甫不仅感慨个人命运,更痛心国家的兴衰巨变,深刻反思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使诗歌充满对历史变迁的深沉喟叹。

加深对悲剧的同情与反思:杨贵妃“血污游魂归不得”的悲惨结局,在战乱背景下更具悲剧色彩。杜甫深知这场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国家动荡的写照。他对杨贵妃的同情,延伸到对在战乱中无数无辜受难者的同情,同时反思唐玄宗因沉迷享乐、荒废朝政导致的悲剧,蕴含对统治者的批判,情感更加复杂深刻。

融入自身漂泊的哀伤:杜甫本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被叛军俘虏困于长安。“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吞声哭”“潜行”体现其痛苦压抑。个人漂泊之苦融入诗中,使他的哀伤不仅关乎国家和他人,也包含自身艰难处境,增添诗歌情感的厚重感与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