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赏析
结构与内容
- 筑城场景描绘(“士卒何草草” - “小城万丈余。”):诗开篇描绘了士卒们在潼关道上匆忙修筑城墙的场景,“何草草”生动展现出士卒劳作的辛苦与忙碌。接着描述所筑城墙坚固无比,大城比铁还坚固,小城也高达万丈有余,为下文关于潼关防御的讨论做铺垫。
- 潼关吏的回答(“借问潼关吏” - “万古用一夫。”):诗人向潼关吏发问,询问修筑潼关是否是为了防备叛军。潼关吏热情地邀诗人下马,并指着山隅为其介绍潼关的防御情况。他说潼关防御工事高耸入云,飞鸟都难以逾越,敌人来了只需坚守,不必担忧长安的安危。还强调潼关地势险要,狭窄处仅容单车通过,只要奋勇挥舞长戟,一人便可据守,充满自信地介绍潼关的易守难攻。
- 诗人的告诫(“哀哉桃林战” - “慎勿学哥舒!”):诗人听闻潼关吏的介绍后,联想到过去哥舒翰在桃林的惨败,百万士兵战死,如同化为鱼鳖般悲惨。于是诗人郑重地嘱托守关将领,千万不要重蹈哥舒翰的覆辙,要谨慎守关,切勿轻敌。
艺术特色
- 对话形式:诗歌采用问答的形式,通过诗人与潼关吏的对话展开,使得诗歌情节生动,增强了诗歌的现场感与真实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当时的场景与人物的情绪。
- 借古鉴今:诗人以哥舒翰桃林战败的历史教训为例,表达对当前潼关防御的担忧。借古事来警示当下,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感与现实意义。
- 细节描写:“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潼关吏热情、主动介绍潼关防御的形象,使人物跃然纸上,同时也展现出潼关吏对潼关防御的自信。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潼关吏》的背景与安史之乱的战局紧密相关:
- 安史之乱持续: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迅速席卷北方大片地区,持续的战乱使唐朝社会陷入巨大动荡,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到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创作此诗时,这场叛乱仍在肆虐,局势胶着且紧张。
- 潼关战略地位凸显:潼关作为长安的重要门户,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安史之乱的战局中,其战略意义愈发关键。守住潼关,就能有效阻挡叛军西进,保卫都城长安。此前潼关曾因哥舒翰兵败而失守,长安随即沦陷,唐朝局势急转直下。如今再次修筑潼关防御工事,对稳定战局、保卫唐王朝意义重大。
- 杜甫的行程所见:乾元二年(759 年)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经过潼关,亲眼目睹了士卒们在潼关道上紧张修筑城墙的场景。这种亲身经历,让他对潼关防御工程有了直观认识,也激发了他对战争局势以及国家命运的深入思考。
- 历史教训的反思:哥舒翰曾率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本可凭借潼关天险坚守,却在唐玄宗的错误催促下贸然出击,结果在桃林一战中全军覆没,导致潼关失守。杜甫深知这一惨痛历史教训,面对再次修筑潼关防御的现状,希望能借诗歌提醒守关将领汲取教训,谨慎应对战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创作了《潼关吏》,表达对潼关防御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潼关吏》创作于安史之乱战局胶着、潼关防御工事重建之时,这样的背景深刻影响了该诗的情感表达:
增添对战乱的忧虑:安史之乱持续多年,局势紧张。杜甫目睹潼关修筑防御工事,深感战争的残酷与持久。诗中“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描绘士卒辛苦筑城,传递出他对战乱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的忧虑。这种忧虑不仅源于当下百姓的苦难,更因不知战乱何时终结,国家能否恢复安宁充满未知,使情感更显深沉。
强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潼关战略地位关键,关乎长安安危与国家存亡。杜甫深知其重要性,面对重新修筑的潼关,既有对其坚固防御能阻挡叛军的期待,如诗中通过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又有对能否守住的担忧。这种矛盾情感源于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切,担忧重蹈哥舒翰兵败覆辙,反映出他心系天下、渴望国家安定的情怀。
引发对历史教训的反思:此前哥舒翰潼关兵败致长安沦陷,这一惨痛教训让杜甫在看到潼关再次设防时,不禁反思历史。“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表达对昔日战败的悲痛,“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则是严肃告诫,希望当下将领吸取教训。创作背景使诗歌融入对历史的反思,增添了情感的厚重感与思想深度。
体现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创作背景中,百姓因战乱遭受苦难,既要承受战争破坏,又要承担修筑工事的劳役。杜甫作为心系百姓的诗人,“士卒何草草”体现对筑城士卒辛苦的同情,这种同情是对战乱下广大受苦民众的悲悯,使诗歌情感更具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