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呢,临安的黑云都一直以来才是皇帝真正能依靠的力量。皇帝能号令天下,靠的就是京城的军队。边疆的部队听朝廷指挥,也是因为京城军队的缘故。现在皇帝的黑云都全没了,就等于皇帝失势了。
这说法真是前所未闻!从来没想过还能这么看。
汉人向来觉得皇帝很神圣,大家都不敢多想。可听了这话,大家突然觉得思路开阔了。好像现在的皇帝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虽然临安表面上没什么变化,蒙古大军也没来,宋军虽败仗连连,但临安城里还是老样子。
对普通百姓来说,日子照旧。有些人甚至没意识到国家正在衰败。正因为这种感觉,老百姓还觉得皇帝很神圣。但此刻他们才明白,现在的皇帝可能真的变了。
有人听后眼睛发亮,心里冒出不该有的念头——皇帝的位置多神圣啊!可现在皇帝就在眼前,身边只有三百多人守卫。也许对他们来说是个机会?
有些人动心了,可看到周围人严肃的表情,又打消了念头。毕竟宋朝立国两百年,积威深厚,不是他们能挑战的。他们只是普通人,就算皇帝落魄了,也和他们没关系。
不管怎么说,这皇位跟他们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在中原这片土地上,还有个无敌的朱雄英大军。
大宋到底会不会灭亡,还是个未知数。就算最后大宋真的撑过去了,也是由朱雄英来收拾残局。
就算他们这些普通百姓胆子再大,也不敢真打皇位的主意。也许他们就会迎来朱雄英的怒火,甚至可能被全国的人围攻。
也有不少人听说了,南方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集结民兵了。虽然一时半会儿南方的军队赶不过来,但国家大事和他们这些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他们能做的,也就是当个看客罢了。
一想到这些,这些看客心里反而轻松了不少。毕竟对皇位动心思,他们心里也有压力。知道迈出那一步的话,后果很严重,九死一生都不算夸张,甚至可能连累家人和族人。
最后想想,自己的出身早就决定了命运。这些事跟他们这些普通人也没什么关系。说起来挺奇怪的,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就聊到这上了。刚刚不是还在讨论皇帝会不会杀贾似道吗?
到底皇帝会不会动手啊?
好像有人突然提出个新想法,让大家一下子明白了。顿时脑海里冒出不少念头。
可就算皇帝权力被削弱了,和他们这些普通人也没多大关系。就算皇帝现在要不要动手,对他们也没什么影响。
就在大家讨论这个的时候,那人笑着说:
“肯定有影响啊。现在临安城里黑云都的人不多了,这可是决定皇帝下一步怎么走的关键。”
稍微停顿后继续说道:
郭将军刚说完,就有人接过话来:“大宋现在的情况很糟啊,皇帝身边也没几个能办事的。”
“这会儿特别需要咱们团结起来帮忙。”
“不然根本撑不住眼下的局势。”
“对不对?”这话一出口,周围的百姓纷纷点头。
郭将军之前确实是这么说过的。其实这些人心里也有数,郭将军的话虽不好听,但好像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不过,郭将军毕竟是跟他们作对的人,他们也不好明说。
现在嘛,大家都看到朝廷里不少高官都跑了。尤其是那个左丞相陈宜中,以前多受期待的人,也逃了。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挺相信陈宜中的。毕竟他可是谢太后推荐的。谢太后在朝里威望很高,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她是古今第一太后呢。
谢太后推荐陈宜中当左丞相后,大家都对他抱有很大期望。
当时有不少官员不满贾似道,也都聚拢到陈宜中身边,形成一股力量来制衡贾似道。
实际上,焦山之战就是因为陈宜中跟贾似道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那阵子,贾似道在朝廷里可以说是一言九鼎。
虽然朝廷里有不少人不服他,可没人敢站出来正面跟他对着干。
结果贾似道干了不少糊涂事,也没人能拦得住。
直到陈宜中出现,才把反对他的力量集结起来,开始反击。
两边实力差不多,但陈宜中那边的官员早就憋着对贾似道的怨气,现在终于找到机会,全都豁出去了。
一个个拼劲十足,直接压住了贾似道那边的人。
等陈宜中这边占据优势后,马上就发起进攻,直指贾似道。
皇帝赵基支持贾似道,而太后谢太后则站在陈宜中这边。但赵基平时都躲在后宫,不管朝政,大臣们之前对他的懒政很生气,现在却挺高兴,因为这正好让贾似道没了靠山。
谢太后经常出来调解,反而帮了贾似道一把,让他躲过了一次危机。陈宜中一派人认为这些年宋军屡战屡败,全因贾似道不作为,所以一定要让他付出代价。
很多官员觉得贾似道应该被罢免,但经过一番争斗,目标没达成,毕竟他根基太深。
既然扳不倒贾似道,那就逼他上战场。如果贾似道真的去了前线,他在朝廷的势力就会大大减弱。在古代官场文化里,离开权力中心的人哪怕能力再强也没多大影响力,这是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
要是贾似道上了战场,陈宜中一派就有机会趁机清除他的党羽。等贾似道回来时,发现自己的势力已经荡然无存。
陈宜中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盘:就算贾似道在外打了胜仗,对他来说仍是得不偿失,因为朝廷内的势力已经被清空。即使有皇帝撑腰,他也难以在朝内立足。
另外,陈宜中还另有打算,不过具体内容咱们慢慢再说。
陈宜中一伙人对贾似道一直没什么好印象。不少朝廷官员觉得,大宋的军队其实挺厉害的,这些年屡战屡败主要是因为贾似道搞砸了朝政。
他们相信,只要朝廷恢复秩序,军队的实力马上就能显现出来。逼着贾似道的人去打仗,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让他丢脸。毕竟,贾似道这么无能,肯定打不过蒙古大军。
后来事实证明,陈宜中的判断是对的。但事情的发展也超出了他的预料。当时朝廷上下对贾似道恨得牙痒痒,他也很清楚,自己一旦离开权力中心,处境只会更危险。
这几年他当宰相,虽然击败了不少对手,但也树敌无数。如果他失势,那些仇人肯定不会放过他。
面对朝野的指责,贾似道在朝廷里也待不下去了。他知道,要是再赖在京城不走,很可能被愤怒的官员直接收拾。甚至他身边的人也开始有各种不满的声音。
虽然他还能忍耐,但内部有些人实在受不了,一直催他带兵出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贾似道手下的不少官员也不服气,觉得这些年大宋失败都是外因,不是他们能力不行。听到外界的嘲笑后,这些人更加急切地要求出战,证明自己。
贾似道也知道,再这样拖下去,内部矛盾只会加剧。最终他决定出征,并带上了自己麾下所有的兵力。
刚开始的时候,不少将军都想打大规模的仗。可贾似道总是拦着不让,一直没让几个军团一起上阵。为什么呢?他怕那些将军打仗立功太多,威胁到自己当丞相的地位。
这次他自己带兵出征,手下全是自己人,兵也多,组成了个超大的部队。但内部也不是全是他的人。虽然他在朝里专权多年,但在军中能掌控的也就那么点。
确实有几拨人投靠他,但数量不多。多数将领还是保持中立,毕竟这些年他的名声不太好。打仗时那些将领也不太配合,导致他指挥起来状况百出,像儿戏一样。
结果可想而知,焦山一战惨败,宋军精锐损失殆尽。这结局谁也没想到,大家压根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这不就为了争权嘛,又不是真想把军队全毁了。
朝廷只是想给贾似道那边点教训,怎么别的将领也跟着倒霉?
这时左丞相陈宜中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糟了!军队没了,临安城守不住了,留在城里必死无疑。
于是他赶紧带上东西跑路,说是去南方招兵买马。他一跑,朝廷的形势就变了。之前贾似道最有权,可陈宜中一崛起点,他的权就慢慢削弱了。
不过焦山战败后,他那派的官员几乎全完了。按理说他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谁料陈宜中也带着一大帮人跑了。
贾似道一下子就爬到了朝廷里最顶端的位置。接着就是谢太后的强势登场。
朱雄英一出现,贾似道就没了踪影。
后来到现在,谢太后也去世了。
如今的大宋朝廷,再次迎来了变化。
随着谢太后的垮台,大家才忽然意识到:
现在的贾似道,成了大宋朝廷唯一能用的人了。
当下这些人开始议论纷纷,有人提到郭将军时,大家都感到一阵迷茫。
是啊!
如果大宋还想继续维持现状的话……
就必须保持朝廷正常运转。
我觉得,咱们的皇帝根本不会动贾似道,毕竟现在这个局面,皇帝太需要贾似道帮忙了。
别说帮忙了,光是看皇帝手下那点人马,连基本的兵力都不够。两边都不多,要是真想硬来对付贾似道,恐怕连这点能力都没有吧!
没错!现在临安城里的兵本来就少,皇帝要是身边没兵,那就什么也不是了。本来临安也就几百人,如果还让这些兵互相争斗,最后可能一个人都剩不下。
你说得对,确实有这种可能性,想想都觉得可怕。
但我还是觉得皇帝不会这么做,虽然很多人觉得他傻,但我相信他还不至于傻到那种地步。
要是皇帝还想继续当他的皇帝,就得确保手下还有些可用之兵。
现在的宋朝和以前完全不同了,朝廷手里没多少军队了,要是皇帝连一个兵都没有,我觉得就会有很多人冲上来抢皇位。
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赵基最后还是会跟贾似道和解的。
毕竟,赵基手里已经没什么兵了。
很多人都看到皇帝的软弱。
也有不少观众心里明白。
赵基心里突然冒出了些不该有的念头。如果他也像今天这样不想活了,那就只能指望贾似道能和解了。现在大多数观众都这么想。
之前,这些观众可不会这么想。毕竟刚开始时,大家都觉得赵基是个傻子,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事。
不过,经历今天的变故后,大家对赵椹的看法变了。一开始,赵基毫无保留地信任朱雄英,这让观众很疑惑,甚至谢太后也笑话他。但最后的结果让大家震惊,事实狠狠打了谢太后的脸。
等黑云都的败兵回来,大家才明白,朱雄英的军队居然这么强。这时,不仅对朱雄英的实力感到惊讶,也对赵椹的智慧刮目相看。原来赵基并不傻,只是他一直身处后宫,跟外界接触不多。
经过今天的事,很多人开始以平常心看待赵椹。作为一个正常人,他当然会选择和贾似道和解。毕竟赵基现在特别需要这些士兵。要是他硬抗贾似道,可能会失去所有士兵,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现在接受贾似道可能面子上不好看,但至少能保住手下士兵,继续当他的皇帝。现场一片叹息,都觉得这个观点很对,事情大概率会这样发展。
但事情往往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