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挺恨贾似道的。听说他也要被放了,观众们又气愤又无奈,只能唉声叹气,心里很不痛快。
刚才说话的那人又出来了:“看来大家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我刚说过,皇帝最后肯定会杀贾似道。”
可大家听了这话后,都摇头不信。
有人回话说:“你别说得这么轻松,你觉得真会杀吗?我能理解你讨厌贾似道的心情,可能皇帝现在也不太喜欢他了。但现在的形势下,皇帝还得跟他合作呢。”
这时另一个旁观者插话说:“别说感情了,光看士兵这事,皇帝根本就没掌握住贾似道的能力。”
那人又摇摇头笑道:“哈哈!看来你们低估了群众的力量啊!刚才那么多叹息声,你们一点都没体会到?”
观众们更迷糊了,这人到底想说什么?
刚才确实很多人叹气,这不是说明大家都对现状很失望吗?这难道有什么好事?
那人笑着说:“我不谈什么道义,就说打仗的事。大家想想,刚才叹气的人多不多?好像大部分人吧。可现在围观的也有上千人呢!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千多人站在贾似道的对立面了。”
听众们沉默了,这种观点太颠覆了。一直以来朝廷都很强大,虽然现在的皇帝没以前那么严苛。
皇帝虽软弱,但朝廷的力量依然很强。
大宋也有种说法叫“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和大臣之间看起来关系挺融洽的,皇帝也显得特别和蔼。但这些好事基本只对大臣们来说。
朝廷里的官员日子过得不错,可老百姓就没那么幸运了。很多人都清楚,自古以来也没哪个朝代比得上大宋富裕。
虽然现在的大宋只有南方的地盘,但朝廷的财富居然比之前那些统一的大朝代多好几倍。这钱到底是怎么来的?
朱雄英以前看书时觉得宋朝商业很发达,朝廷因为商业赚了不少银子。可后来他到明朝,对宋朝了解更多后才发现,很多事跟原来想的完全不同。
宋朝商业的确繁荣,朝廷靠商业赚了不少银子,但这背后需要大量实物支撑,不是空手套白狼。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商业,为什么别的朝代没这么多钱?其实关键在于宋朝的苛税。
宋朝不像其他朝代那样严格限制商人,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对自由,但宋朝的税率特别高。有时候收完一种税,马上又换个名目再收一次,简直没完没了。
正因为这种超高税率,朝廷收入暴增,但也让商人们苦不堪言。不过在历史记录里,商人群体没什么发言权,所以关于宋朝商业的真实情况,在后代资料中记载不多。朱雄英也是偶然在明朝的书里看到一点相关的片段。
朱雄英翻阅古籍时发现,大宋对商人和普通百姓都相当严苛,即便江南号称“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粮食丰产,可百姓依旧缺粮挨饿。这是因为大宋税赋沉重,无论土地多肥沃,百姓手里都没余粮。
了解到这些后,朱雄英对大宋的看法彻底变了。之前在网上讨论“如果能穿越到古代,最想活在哪个朝代”时,很多人都倾向于宋朝,理由是宋朝对官员待遇最好,做官很舒服。
可朱雄英明白,能当官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穿越者很可能沦为普通农夫。而大宋的普通百姓日子并不好过。
后来朱雄英得知明朝对百姓相对宽容,才意识到明朝确实更重视民生。他曾在网络上看到一种说法:明朝善待百姓是为了便于统治,控制民众的智慧。
一开始朱雄英觉得这种说法有理,甚至信了。但真正进入明朝世界后,他才发现实际情况完全不同。对朝廷而言,任何政策都要有实际利益,否则无法推行。
若真有圣君一心只为百姓,这样的国家根本撑不下去。这世上不存在只顾百姓、不顾自身利益的国家。
朱雄英当上皇帝后才明白,老朱确实干得不错。站在皇帝的角度看,老朱对百姓已经做到极致了。不管朝廷有什么目的,大明的百姓比起其他朝代的百姓过得更好。
朱雄英在了解了很多信息后才意识到,如果能穿越的话,大明可能是首选。以前他根本不相信这种事,是个坚定的科学派。即便现在成了皇帝,还能穿越到别的世界,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可能存在这种能力。
朱雄英当皇帝后对百姓很宽容,税赋不高,保障百姓生活。与别的朝廷不同,他对官员要求严格。这可能是因为老朱自己出身平民,深知官员对百姓的压迫。
明朝给了百姓很大权力,普通百姓若发现官员有问题,可以直接抓来送京。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洪武年间有过这种事例,但后来就很少见了。毕竟普通百姓要抓官员送京太难了,而且皇帝脸上也不光彩。
在地方上,有些官员确实没什么本事,连普通老百姓都能抓住他们的问题。这事还反映出皇帝也不怎么行,地方出了这种事他都不知道,还得靠老百姓帮忙管事,这就说明皇帝挺闲的。
正因为这样,后来很多朝代就没发生类似的事了。但到了明朝,出台了个新政策,整个气氛就变了。
从古至今,历代都有严格的规矩,比如下级冒犯上级会被重罚,甚至举报亲人这种事也要遭殃。按老规矩,如果有人发现亲人犯罪去报官,县令先打他三十板子再查案。因为在古代,告发亲人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朱雄英小时候看书时,看到一段奇怪的记录:在四川一带,有一支军队驻扎。因为四川偏远,朝廷对那边官员的管控比较松散。
时间久了,当地将领居然成了土霸王。他贪钱,把士兵的军饷都吞了,还让士兵干活赚钱给他。不少士兵想去告状,可信都被石沉大海,甚至告状的人都遭报复。后来士兵们明白,将军和当地官员早就勾结好了,想反抗也没法。
然而,这位将军变本加厉,开始残害士兵。有一天,一个士兵面临生命威胁时奋起反抗,其他士兵也跟着响应。很快……
那些士兵,居然把整个川蜀都给占了。
说到底,这些士兵也没什么别的念头。
他们站出来,主要是因为将军太苛刻,实在活不下去了。
面对朝廷大军,士兵们很快就投降了。
可是在朝廷接管后,
立刻就把所有投降的士兵全杀光了,一个不留。
朝廷的理由是:
士兵反抗将军就该死。
不管将军多荒唐,只要士兵一反抗就必须杀。
至于将军干过什么坏事,那是另一回事。
最后,那些造反的士兵落得个很惨的下场。
当时朱雄英看到这记录时,特别震惊。
竟然士兵是被逼到走投无路才反抗,
而且全因将军的过错。
后来朝廷大军一来,士兵就投降了。
但最后朝廷还是把他们都杀了。
面对这个结果,朱雄英当时完全不能理解。
直到他当了明朝皇帝,才明白。
很多时候古人和今人看问题方式不同。
因为在很多朝代,皇帝根本不把老百姓当人看。
从来不觉得老百姓有什么权利或尊严。
而明朝出台的政策承认了百姓的人格。
至少在受压迫时,如果百姓主动反抗,不会被惩罚。
这才是明朝和以往王朝最大的区别,
也是明朝能存在这么久的根本原因。
相反,宋朝完全不一样。
宋朝之所以这么富足,就是因为朝廷一直狠狠剥削百姓。
宋朝对百姓的要求也很严格。
所以百姓见到朝廷就害怕,从骨子里怕。
这种恐惧根深蒂固,朝廷在人们心中总是强大无比。
听那人说完后,围观的群众也都沉默了。
两千人对抗三百?
普通人真能跟朝廷对着干吗?
这样做真的没问题吗?
难道最后他们就不会被朝廷报复了吗?
不!绝不可能!
当人们看到贾似道的黑云都士兵,只剩下三百多人的队伍时,一些旁观者才渐渐明白过来。
对啊!现在的局势确实变了。
如今的大宋,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大宋了。
自从临安城里的五千黑云都士兵在阴山之战中全军覆没后,朝廷就已经大不如前了。
这时有人突然说:
“刚才听那位兄弟一说,我心里一阵混乱,脑袋嗡嗡作响,到现在也没缓过神来。虽然现在脑子不清醒,但我觉得,如今的大宋朝廷好像真的不一样了。”
“哈哈!兄弟有这样的感觉很正常,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大家都还没反应过来呢!”
“没错!虽然我们知道蒙古大军很厉害,可咱们大宋跟他们打了几十年,一直都没什么大事。哪怕以前,我也一直觉得大宋能这样继续下去。”
“我当时就想,大宋早晚打不过蒙古,毕竟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宋能撑这么久已经很了不起了,就算将来灭亡,我也能接受。只是我以为那得再过很久很久。”
“是啊!以前我读大唐历史时,还以为安史之乱后大唐就要完了,结果它还撑了好多年。即便后来朝廷彻底没落,地方上的军阀也不敢动皇帝一根手指头。”
“我想咱们这儿大多数人最初也都这么想,都觉得大宋会像大唐一样挺好久才消失。谁能想到现实比想象中残酷得多呢!”
“天哪!现在朝廷连皇帝手下只有三百兵了,当年大唐晚期的皇帝肯定不止这点儿吧!”
说起这些,周围的百姓都很感慨。
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
大宋手里还有几十万大军呢。虽然都知道,现在的大宋要是跟蒙古帝国全面开战,肯定不是对手。但对大宋来说,只要全力防守,还是能做到的。甚至可能还有反击的机会。
毕竟打仗的事,谁也说不准。蒙古大军虽然攻破了襄阳,突破了长江防线,可大宋手里还是有几十万兵。只要这些兵还在,就有希望。
江南这片地方,土地肥沃,钱多、人多,只要朝廷够努力,短时间内再拉出一支新军也不是不可能。
历史上,蒙古军队也不是第一次攻破襄阳了,但最后总有英雄站出来赶跑他们。
当初大宋和蒙古第一次大战时,很多人都觉得大宋快完了,很多人逃离临安。但结果是,大宋军队把那支不可一世的蒙古军打败了,让大家觉得蒙古军也没那么可怕。
后来大宋几次陷入绝境,每次都有猛将出现挽救局势。经历这么多奇迹后,人们已经习惯这种突如其来的转机了。
大家现在相信,只要大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必然会有英雄挺身而出。
一开始大家觉得关键时刻有救星出现很难得,但现在大家都这么想了,连朝廷也这么看,所以对蒙古没太放在心上。
这事听着有点怪,但确实有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