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直播通历史:我刷视频被古人看见 > 第89章 直播宋朝那些事儿—宋神宗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9章 直播宋朝那些事儿—宋神宗2

“我们现在常说的王安石变法,也就是熙宁变法,意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

“事实上是针对北宋愈发严重的冗兵、冗官、冗费。”

“宋仁宗时期,以范仲淹为首也发动过庆历新政的改革,不过仅仅一年新政就宣告失败,结果并未改变北宋严峻的形势。”

“简单解释一下三冗这个说法,最早是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熙宁二年给宋神宗的《上皇帝书》中提出来的。”

“苏辙在《上皇帝书》中提出: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曰冗兵,三曰冗费。”

“所谓的冗兵是指北宋中后期军队规模和兵员人极多的现象,当时军队开支就能花掉财政支出的七八成。”

“为稳定社会秩序,以及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实行的养兵政策,即使真宗仁宗时期战争减少但是用于军队的开销却逐年增长。”

“并且由于宋朝最初太祖黄袍加身,后面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也就是让兵不知将,将不识兵。”

“这就导致宋朝兵士虽多但都不精,所以很多时候部队战斗力不如人意。宋神宗时期便罢废了更戍法。”

“而冗官是指北宋官职多权力分散,导致的后面官员数量极多,且不断逐年增加。”

“宋朝当时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北宋初期设官分职还是有定数的。”

“但自宋真宗起至宋仁宗,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政府机构人员远远超出正常工作所需要的,而且因为人员繁杂行政效率反而变低了。”

“至于冗费则是由于冗官、冗兵问题所带来的结果。”

“因为庞大的官员、军队数量都是靠国家财政供养,如此一来必然造成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的巨大花费。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北宋财政更加窘迫。”

“这三方相加,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其实三冗的问题并不是北宋独有,历朝历代都有,但毫无疑问北宋三冗问题最为严重。”

……

刘彻觉得宋朝以文治国广开科举,人才自然是不少的。为了不让人才外流,多设置一些官职结果造成冗官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那个真宗和仁宗不是和辽、夏都签了议和么,为什么还要吸收那么多士兵?他们又不对外打仗!

李世民觉得兵将不相习,确实可以防止武将篡权,但同样对外作战的时候,兵将配合不足也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赵匡胤觉得他现在就要废除更戍法,虽然武将专权可能有一定危险,但也比大宋被叫成“大送”“大怂”来的好。

宋太宗赵光义想着他也不能因为后期冗官就停止科举啊!而且主播之前不也挺赞成科举教育推广的么?不过科举不能停,但是恩荫制可以缩减,毕竟真有才的即使没有门荫也可能科举入朝。

宋神宗想着自他上位以后的税收与支出,觉得这些大臣比他过的享受太多了。结果一个个天天吃饱了撑的各种给他添堵,就是不干正事儿。

不过既然苏辙能提出当下“三冗”的问题,那是不是也有什么解决方案了呢?

宋神宗看向苏辙,他觉得至少苏辙看着比他哥苏轼要稳重不少,而且相较于苏轼一直贬贬贬的,前面不是说苏辙最高做到了尚书右丞么?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政策想法……

和宋神宗一样想法的还有王安石等一众新党人士,虽然苏辙之前是偏向保守派的,但苏辙既然能看透大宋现在的问题,也许会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

苏辙没想到三冗的说法和他还有关系,看到官家和众人看过来的眼神,苏辙眼观鼻一律无视,毕竟指出问题容易,想解决问题就难了。要是有解决方案,他之前也不会反对新政了,而是直接提出自己的想法。

苏轼觉得不愧是他弟弟,看问题就是一针见血。

但又有些委屈……难道就没有人想问问他的意见么?

虽然被说成逆向墙头草,但这也代表他比较公正吧。他有很多意见提的,你们倒是看看我啊!!!

……

“宋神宗继位后为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遂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政。”

“王安石变法其实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改进加强了军队建设。”

“但由于新政其实是存在一些漏洞,以及推行时用人不力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

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太多了,林夏拿着平板面对着镜头,想着怎么把变法简单通俗的解释一下。

“因为变法涉及内容比较多,我就简单说一下变法措施。”

“首先就是青苗法,青苗法可是说是熙宁变法中最重要的也是争议最大的一条。”

“简单来说就是由官府越过那些地主给农民贷款、袋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要知道当时地主开出的利息往往不止二三分,大部分农民还不起只能卖地还债,土地兼并也就是这样产生了。”

“所以青苗法的作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收入,同时限制了民间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为此王安石在当地方官时特意实验了青苗法,效果不错,在陕西推行时也大受欢迎。”

“但就是这项措施被不少人坚决反对,苏轼更是对青苗法直言批评。”

“原因就在于青苗法还是有明显漏洞的,王安石在地方实验效果好,是因为他本人执行能力强。”

“但是当推向全国时,实际结果却出现巨大的偏差。”

“首先,执行时部分地方政府并没有向百姓说清其中缘由,只是强迫农民接受规定的贷款,届时再连本带利归还,完全不考虑其个人意愿,以及当事人需不需要借贷。”

“甚至有的地方官员和那些地主勾结,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员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各种的勒索。”

“这样下来,这项本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救济百姓,对政府和百姓也都有利的措施,就变成了为官府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

“青苗法最初想法是好的,也确实充盈了国库。”

“可最终银子却是盘剥百姓而来,富的不仅是国库,还富了那一堆蛀虫。”

“如此下来百姓更加穷困,自然怨声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