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351章 超级大的动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晋国已经很久没有号召诸侯会盟,更没有纠集联军前往攻打某国。

这一次狄人建立中山国,作为当今霸主的晋国确实不应该无视,应该担当起诸夏文明守护者的责任,带领诸侯给予打击,乃至于将这个新生的中山国灭亡掉。

“历史上狄人就是抓住晋国内战后陷入虚弱的空档,也是我祖父逝世后晋国各个卿位家族仍旧纠缠不清,晋国没有牵头组织诸侯,才让狄人得以顺利建国。”

“等待晋国恢复平稳,赵鞅为了保持‘晋阳’地的安稳,选择对中山国的建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赵鞅因为私心,给予诸夏留下了极大的后患!”

“中山国是自齐桓公‘九合诸侯’之后,第一个能够真正威胁到中原的异族势力,没有魏氏……魏国出兵跨境攻打,受到中山国首当其冲威胁的便是赵国,属于是赵鞅遗祸子孙了。”

“魏侈提议召集诸侯会盟,可见心中仍有晋国,远比其他人更留存公心了。”

智宵真的对魏氏心态挺复杂的。

现如今,晋国的国内能够对智氏产生最大威胁的就是魏氏,并且魏氏确确实实是在威胁智氏的安全,哪怕有心合作分裂晋国依旧存在威胁。

这种威胁怎么说呢?一旦魏氏有机会覆灭智氏,他们绝对不会手软。

同理,要是让智氏抓住机会,一样不会放过覆灭魏氏的机会。

并且双方的威胁到各自立国之后依旧成立,属于是既竞争又合作的相处模式了。

这种模式对智氏与韩氏一样成立,只是相对于魏氏来讲,韩氏对智氏的威胁比较低。

“上军将是何用意啊?”智申有点看不懂魏侈这个人,问这一句是在提醒智宵小心。

智宵心想:“果然啊!父亲已经知道我要分裂晋国,并且因为魏氏前一段时间突然对我家转变态度,猜出我要与魏氏合作分裂晋国。”

知道答案之后,一些脉搏不难进行猜测。

比如说,有一段时间魏氏对智氏的敌意很浓,猛然间消除了大半得到敌意,只是保留应有的警惕,肯定是魏氏要跟智氏展开什么合作了。

智氏能跟魏氏有什么好关系?作为晋国内部实力排行第一和第二的家族,天然就是一种对立,第一想保住第一,第二想将第一拉下马,竞争与摩擦会远超与第三、第四的频率。

智宵决定不将那个‘盖子’掀开,笑着说道:“我(晋国)确实久未召集会盟,今次狄人建国不可坐视。狄人非独我(晋国)之敌,乃是诸夏之敌,诸侯怎能袖手。”

智申用狐疑的表情看着智宵,想听的不是那种答案。

说到底,魏氏绝对不可能看着赵氏被智氏灭掉,乃至于不希望赵氏再被削弱。

虚弱到一定极致的赵氏不配再当智氏的对手,哪怕作为绊脚石都不够大,无法让智氏摔一跤。

按照以往的传统,魏氏应该想方设法有限地增强赵氏的实力,好有足够的实力来牵制智氏,让魏氏有更多的机会超越智氏,成为众卿位家族的最强。

智申哪能想不到赵氏与鲜虞联姻,有借助联姻获取好处的想法,讶异的是魏侈的态度。

“赵鞅乃是元戎。”智申说道。

是啊,因为赵鞅是正卿,召集诸侯进行会盟,哪怕晋君午会到场,届时一定肯定是由赵鞅主持会盟。

不要小看主持会盟带来的权利,能够指挥全军是一点,还能够取得战利品的分配权。

由赵鞅去指挥联军与掌握战利品的分配权力,该怎么攻打中山国就让赵鞅可以进行把控,稍微控制一下力度能够保住中山国的元气,获得大胜也能在战利品的分配上做手脚。

那样一看,无论打不打中山国,反正都能让赵氏得利。

智宵保持笑容,说道:“上军将提议会盟乃是秉承公心。”

这样一说,智申愣了一下下,马上就反应过来了。

智申与魏侈算是同代人,一些思想能够保持同频率,其中包括保住晋国仍旧是霸主国这一点。

“罢了,你心中明了便可。”智申笑得有些憨憨的。

事实上,智申从来不觉得自己多么聪明,在智宵没有一系列表现之前,想法是在智跞逝世之后,尽力保住智氏的基业而已。

当时的智申都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赵鞅会有选择地进行退让,一直等到下一代成长起来再做反击。

智宵看着智申在憨笑,一时间心态无比复杂。

“我的父亲就像是蔓藤,只适合依附大树,树长得怎么样,决定了蔓藤的高度。”

“祖父在时,父亲依靠祖父;祖父不在,父亲以前依靠的是智瑶。”

“现在变成了我。”

“我着实没有必要再因为前世的事情而耿耿于怀,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情便是了。”

这一刻,智宵好些事情得到释怀,看着智申也跟着笑了起来,笑得比以前的任何时候都要轻松。

一天过去。

新的一天到来。

因为魏侈提议召集诸侯会盟,众卿大夫肯定要再次汇聚宫城,商讨相关的事宜。

这一次,智氏父子最晚抵达宫城,他俩来之前其余人已经在场了。

智宵在殿外并没有听到里面有说话声,步入大殿之后一一看过去,发现就坐的众人都显得比较沉闷。

“方才闲谈,话及如何出兵一事,正卿言告若是出兵,赵氏至多出两‘师’之兵。”魏驹在给智宵讲殿内为什么显得沉闷的原因。

两个“师”的兵力吗?也就是两百乘战车,包括战车组成员在内一共一万五千名士兵。

智宵低声说道:“以赵氏当今情况,出两‘师’兵力,确实乃是赵氏能及。”

并不是赵氏举族上下只有两个“师”的兵力了。

赵鞅先前不是在家族内部进行改革了吗?他们要是全力动员,拉出两个满编军团的兵力不在话下。

只不过,那两个军团里面超过七成会是农夫或奴隶,战斗力根本没有保障。

晋国邀请诸侯会盟一起组成联军攻打中山国,拉农夫和奴隶凑数不是丢人现眼吗?

再则,智氏、魏氏、韩氏不可能允许赵氏拉农夫或奴隶组建部队应征纳赋,不是在做什么刁难,怕的是那种队友会拖累到自己。

晋国可是有相关的文明规定,严格到规定纳赋时每一个家族出动多少“士”、“徒”或“羡”,包括必须有多少披甲者,手里的武器质量等等。

武德充沛的晋国从来就没有拉未经训练的人凑数的先例,更别说拿奴隶当士兵纳赋这种事情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晋国显得很困难,当时的众卿大夫宁愿带未满编的军团出征,打的还是劲敌楚国。

这是晋国权贵的强迫症之一,他们更加明白的是兵在精而不在多,深切知道乌合之众再怎么多也不堪用。

智宵有点回过味来,心想:“刚才是谁要求四个军团一块出动的?”

如果仅是出动一个或两个军团,到底应该是由哪些军团出征?

与诸侯会盟再组成联军这种事情,无可能让中军缺席的嘛。

中军是一定会出征,再加上哪一个,不是四个军团齐出动,就要好好想想谁吃亏谁占便宜的事情了。

现在的卿位排序是:中军将赵鞅,中军佐韩不信;上军将魏侈,上军佐智申;下军将智宵,下军佐魏驹;新军将韩庚,新军佐赵毋恤。

一定会有中军,等于说赵氏与韩氏肯定要出兵。

再出动上军当然最好,四个家族也就一块齐活了。

关键问题在于什么?中军和上军出动,国内就剩下一批小年轻,老一辈肯定不想看到那种情况啊!

可是,出动新军就是韩氏最为吃亏,最占便宜的成了智氏;选择出动下军又不是赵鞅所愿意接受,要不然中军搭配下军就显得很合适。

智宵主动问道:“新军佐现如今在‘鲜虞’城,正卿可决定何时宣战?”

魏驹脸色怪怪地说道:“赵氏方与狄人联姻,随即带兵讨伐,实属……”

后面的话没说,意思却是很明显。

用三个字来说,大概就是:造孽啊!

众卿大夫到齐,作为正卿的赵鞅理应挑起话头,提到邀请诸侯到“任(商任)”进行会盟,同时提前告知诸侯应该带多少兵力前往会盟,会盟完毕直接兵发中山国。

那个“任”在“邯郸”北部,很是靠近大河上主干道。

当地属于一马平川的地形,有足够的空间汇聚大军,并且除了在大河边上之外,离鸡泽也很近。

最为重要的是,在“任”进行会盟完毕,只需要花费不到六天就能大军杀入中山国的势力范围。

“臣拟定召集郑、卫、曹、宋、吴、鲁、齐、代、秦、邾、滕、……”赵鞅足足说了将近二十个诸侯国的国号。

用的就是“召集”这个词,不是“邀请”。

要不怎么说晋国是霸主国,用词就是那么严谨。

晋君午当即拍手较好,看上去很是兴高采烈。

诸夏大地已经好久没有这等规模的诸侯会盟,久到让晋人快忘记先辈是如何地向诸侯挥斥方遒了。

且不说召集诸侯是要干什么,晋君午仅仅想到可以像在众诸侯面前作威作福,瞬间差点没达到精神高朝。

智申与魏侈在面面相觑。

韩不信找不到人对视,呐呐地问道:“且不说齐国,吴国可能前来会盟?”

赵鞅看向韩不信,说道:“今次召集,若有诸侯不至,亦于我(晋国)有利。”

晋国发出邀请,不来就等于自绝于晋国,也是自绝于天下。

毕竟,晋国还是公认的霸主国。

同时,晋国召集诸侯会盟,不就是狄人建国,为了保证诸夏文明不受到威胁,列国都该出力吗?

所以是,到时候哪位诸侯不来,等于不承认是诸夏的一员。

既然有诸侯不承认自己是诸夏的一份子,等待众诸侯跟中山国打完,再联合起来顺道去收拾,很是合情合理吧?

至于为什么召集名单里面没有楚国?真不是赵鞅刻意将楚国排除在外,讲事实就是楚国从“问鼎轻重”之后就不再承认自己为诸夏的一份子了。

因此,晋国带着一帮小弟跟楚国交战,既是打争霸战争,何尝不是两个文明之间的较量。

楚国后面为什么又变成了诸夏的一份子?首先是打不过以晋国为首的诸夏集团,再来就是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志气消沉,更重要的原因是被吴国打得太惨。

连吴国都打不过,楚国很怕再被晋国针对。

到后来进入战国时代,秦国、赵国、魏国、韩国、齐国、燕国都认可自己是诸夏的一员,能不让楚国举目四望之后心中揣揣,害怕自己过于“独立”而陷入举世皆敌的绝境吗?

在现实的逼迫下,楚人只能重新承认自己也是诸夏的一员,以这种方式换取不被过分针对。

“赵鞅还真是够狠,也找到机会就见缝插针啊!”所有卿大夫都是类似的想法。

一下子召集那么多诸侯,到时候要是来者寥寥,晋国丢人是一方面,作为元戎的赵鞅就要承担晋国内部与外部列国的压力。

说被找到机会见缝插针,主要是赵鞅办成了这件事,威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又是魏侈率先赞同。

其余人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无论如何召集看看,受邀者越多会让晋国更威风,所有晋人在心气和自信心方面都能猛涨,届时智氏、魏氏或韩氏说什么都不能明着针对赵氏了。

若是真的来者寥寥,背锅的就是提议者赵鞅,到时候可没有灰溜溜下台就算完这么回事,只剩下赵鞅自戕谢罪一条可选。

众多的队伍出“新田”向列国而去。

这些队伍都是使节团,负责抵达列国都城,谒见该国之君进行召集,再讲清楚为什么要会盟。

因为参与者众多的关系,再来也是季节的原因,会盟时间定在了明年的夏收之后。

也就是,等诸侯荟聚,算上诸侯启程赶路的时间,正式展开会盟起码是进入秋季时节了。

赵氏、魏氏、智氏、韩氏商讨之后,各自派出一千人提前抵达“任”这个地方,着手修建会盟台这种玩意。

剩下的就是等着获得诸侯的回应,看看哪位诸侯应邀,哪位诸侯拒绝,又是哪个诸侯连回复都不给。

有这一段缓冲期,赵毋恤等赵氏的人也有充足时间离开中山国,算是赵鞅的私心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