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364章 大有任其风起云涌之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4章 大有任其风起云涌之意

智宵能够看出端木赐近期在做什么,又是抱着什么样的意图,其余人能够察觉吗?

其他人不提,赵鞅怎么可能对端木赐的所作所为没有丝毫察觉,至于赵鞅为什么不点破并训斥或不对端木赐进行训斥,肯定是有其理由或需要。

韩氏那一边的状况,取决于端木赐到底怎么跟韩氏众人交流。

讲道理,韩氏表现得人畜无害,不想在内斗上牵扯太多,同时也等于放弃了在外部的影响力。

不是那样吗?管太多的事情,还怎么与世无争。既然想要与世无争,肯定就不能多管事。

智宵对端木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并没有带着太大的恶意,跟智宵要不要舔孔门儒派无关,只跟诸夏一体有关。

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解说,承认自己是周王室麾下分封国,等于认可己方是诸夏一员,有国家的区分,但仍旧是自己人。

既然是自己人,不是所有事情都有参与的理由吗?看的是有没有那个自知之明,到底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又该闭嘴。

“晋卿,吴国至今仍旧称王啊!”端木赐知不知道自己满头大汗?用最诚恳的表情,讲出了一个事实。

智宵知道这是端木赐站在诸夏一体的角度,阐述所作所为的法理依据。

吴国从寿梦当政时代开始称王,后面对外几次去掉王号,内部其实还是保持王号。

在吴僚当政的时代,吴国再一次对外用王号规格进行邦交,随后的吴阖闾以及夫差的时代仍旧如此。

中原的大多数诸侯国只承认周天子为王,历来不承认楚国或吴国的王号,直接无视了同样称王的越国。

之所以说是大多数诸侯,原因在于郑国和鲁国好几次承认楚国可以称王。

郑国因为地理原因的关系,他们跟楚国是邻居,尤其楚国真的很强大,承认楚国的王号多少能解释是一种迫不得已。

远在山东的鲁国跟楚国不挨边,楚国想攻打鲁国需要跨境好几个诸侯国,鲁国承认楚国的王号是为哪般?

其它的不提,楚国给鲁国的威胁并不是那么大,再加上周王室从来没有待薄鲁国。

鲁国开国之初就获得记录历史的权柄,后面晋国、楚国、齐国等所有国家的记录历史算是越权。

秩序没有崩坏的话,只有鲁国拥有记录历史的权限,有权向所有国家派出史官,各个国家发生什么大小事也要报备鲁国进行记录。

那么,无论鲁国有什么难处,哪怕只一次承认楚国的王号,无疑是对周王室和周天子的背叛。

讲一句难听的话,其余诸侯国可以背叛周王室和周天子,独独鲁国就是不行。

而鲁国背叛周王室和周天子这个事实,为什么会被淡化呢?知道谁在记录历史,又是谁删减过历史,答案立刻出现了。

鲁国记录和修改过的才叫正史。

其余人或国家记录的叫野史。

唯正史可信。

野史为虚假,哪怕连参考价值都欠缺。

立刻能够懂得了吧?

再有秦末大量史书被焚毁,连秦国的国史都被付之一炬,仅有《春秋》完整传承下去。这一下想找证据都难,只能从《春秋》里面的一些历史片段来进行推敲了。

卫国不承认楚国的王号,更不会去认可吴国的王号,端木赐目前在卫国出仕,以诸夏一员的身份来提醒霸主国关于吴国称王一事,无论怎么挑都挑不出错来。

俺忧心诸夏文明正在遭受的威胁,非常愿意出一份力,要是使用的方法有什么错,也是出于好心啊!

反过来说,晋国是霸主国,应该做到兼听则明,一些旁枝末节是不是可以不那么较真?

智宵脸颊抽搐了几下,问道:“听闻你常常在卯处听讲?”

这个卯就是少正卯,他不是“少正”氏,“少正”是一个官职的名称。

鲁国是一个有很多儒生的诸侯国,开设讲堂的人不止孔丘一人,少正卯就是属于将私人讲堂办得比较大的儒生之一。

以真正的情况,不是前往听讲就等于成了某人的弟子,所以不管是听孔丘宣讲,或是听少正卯听讲,顶多就算是听课,要不要认门楣再正式拜师就另外来算了。

到底有没有“孔子诛少正卯”这一件事情呢?正式的史书上不见记载,有关少正卯之诛的记载始见于《荀子》一书。而《荀子》成书是到战国时期的事情了。

不管有没有少正卯之诛一事,孔丘与少正卯不对付是公认的事实,原因是两个人对儒学的阐述不止是南辕北辙,完全是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

因为学问上的不对付,孔丘多次训斥自己的弟子为什么前去听少正卯的课,甚至明说再去听少正卯的课,不要再来听自己讲课了。

那么,智宵为什么要问端木赐是不是经常去听少正卯的课呢?答案在于少正卯的儒学阐述方式上。

用孔丘的说法,认为少正卯不止人不端正,讲得也仅是歪理学说,尤其是擅于诡辩。

因此,智宵那么一问,比直接开骂让端木赐感觉更加难受。

同为诸夏一员,保证诸夏体系的利益不是错,关节在于端木赐会损害到晋国的利益。

端木赐是卫国的臣子,为卫国着想没有错,想为卫国牟利更没错。

同理,智宵是晋国的大臣,一样需要保证晋国的利益不受损害。

因此,在立场上没有对错之分。

如果说端木赐错在哪里,一来是没有将意图成功藏住,再来就是卫国太过于弱小了。

端木赐站起来,再对智宵弯腰九十度,保持这种姿势不变。

如果智宵现在问一句“子贡是不是思思念念要在鲁国出仕”的话,绝对能够从精神层次上对端木赐完成绝杀。

因为端木赐是真的很想在鲁国出仕,为的则是可以让孔丘光明正大回归鲁国。

孔丘的很多弟子都想在鲁国出仕,目标跟端木赐一致。

从师生感情上来讲,老师有难,弟子想方设法进行排忧解难,简直就是师生的典范。

端木赐现在的问题出在了哪里?面对强大的晋国,想要以小博大,成功之后凭借功绩站上更高的舞台,奈何就是败露了。

“元戎既无处置,我不作多言。”智宵这一次就是警告端木赐一番,再来也是想看一看赵鞅有什么用意。

讲难听一点,智宵根本不在乎卫国和鲁国的态度,进而无所谓端木赐在卫国或鲁国有什么发挥。

作为晋国的卿大夫,智宵警告端木赐不要损害晋国的利益,后面端木赐该受到什么处置是赵鞅的问题。

事实上,要是端木赐不主动过来拜访的话,智宵其实根本不会去管。

端木赐已经知道了智宵的态度,心里松了口气才直立起腰杆,随后再次行礼,说道:“赐绝无害伯国之意,亦无此胆量。或有私心,为诸夏大业之诚属实,望晋卿明鉴。”

如果不是这样,以为智宵只是警告一下就暂时揭过?

智宵脸上带着微笑,示意端木赐可以好好说说,想怎么来保障诸夏文明的利益。

有机会解释?端木赐当然要端正态度。

在端木赐的一系列阐述中,齐国与吴国对抗乃至于开战,属于对晋国以及卫国都有利。

当然有利,要不然赵鞅会任由端木赐四处走动游说吗?该是赵鞅将端木赐抓起来,送到智氏这边要求进行处置了。

智氏负责对卫国的邦交,有权要求卫君处理自己的臣子,才有赵鞅抓端木赐交给智氏处置这一道程序。

智氏又是卫国的“宗主”身份,不直接处置端木赐是给卫国面子,卫国不处理端木赐就是不要体面,轮到智氏帮卫国维持体面了。

这一次见面,智宵已经展现态度,要看端木赐接下来怎么办事,直接就是明说在盯着,能够想象端木赐受到的压力会有多大。

在端木赐告辞离开的时候,走出军帐的背影一看,竟然是给湿透了。

“宗子为何不做处置?”豫让全程在场,老实说就是看不懂智宵的操作。

智宵笑着说道:“为何处置?”

豫让很是迷糊,问道:“可是予卫国留存颜面?”

智宵摇头否认。

晋国不占理的时候都那么凶狠,占理了就一定会咬上一大口,为什么要给卫国面子?

豫让更加迷惑,想到了什么似得,说道:“如此,便是予孔丘颜面?”

现在的孔门儒学又不是到了明朝的那种一手遮天,用得着忌惮吗?

到了儒家一手遮天的时代,那个时候智宵的骨头都还不知道存不存在。

智宵再次摇头,见豫让有点纠缠不放的意思,很干脆地说道:“列国需有此人走动活跃。不损于我(晋国)即可,他国发生何事,乐见于此。”

这样一说,豫让立刻就懂了。

事实就是那样,没有端木赐还会有其他人。

端木赐已经浮上水面,等于可受控制。

不见赵鞅乐得装糊涂吗?

说明晋国现在需要有人去搅动风云啊!

豫让皱着眉头说道:“如此看来,诸侯并无公心,于会盟时着魑魅魍魉之事。”

对此,智宵只是笑一笑。

可不是嘛?

会盟的主体是讨伐对诸夏文明产生威胁的中山国,结果好像没有人当一回事。

这里的不当回事,包括了晋国。

想来狄人要是知道,一定会很生气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