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365章 会盟仪式展开当天的幺蛾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5章 会盟仪式展开当天的幺蛾子

狄人……,或者说中山国,他们如果知道诸侯没有将自己当回事肯定会生气,更多的则是会感到庆幸。

忽视与重视本身就代表不同。

在军事行动上面,一方越重视就必然投入更大的力量,倾注更多的精力。

晋国出兵的数量,再加上各方诸侯前来会盟,以总兵力的规模而言,看似对中山国无比重视。

可是,抵达会盟现场之后,不管晋国权贵或是列国之人,他们忙于各种社交,话题极少谈到中山国,更多的还是谋划己身,看不出重视中山国该有的样子。

在众诸侯或代表全部到齐的第七天,会盟仪式正式展开。

会盟需要有专门的会盟台,看上去是一个金字塔的形状,顶部留有一个面积不小的平台,只在正东方建有台阶。

类似的会盟台在诸夏大地不少,主要集中在宋国境内,漫长岁月之后受到岁月的侵袭变成了一座土山包。

为什么宋国境内的会盟台最多?因为宋国很乐衷于充当“和平使者”这一角色,大多数会盟都是在宋国境内举行。

会盟台的规格并非不变,有更多的时间来建造会占地更大耸立更高,一般的占地面积不会低于五百平方米,高度超过六米,成一种三层渐进的款式。

在“任”建设的会盟台占地面积达到九百平方米,高度则是九米,以夯土模式而成,每一层都留有环形的站台。

目前会盟台的四周有晋军士兵站岗,第一层和第二层也是站立着晋军士兵,顶上平台暂时没有人影,只是看到一杆杆参与会盟的列国旗号在随风飘扬。

负责在会盟台站岗的晋军来自智氏,他们都是黑甲这一级别的精锐。

晋国选择让智氏的黑甲来会盟台值班,不单纯因为智氏的黑甲是精锐,还有黑甲的一身装备最为精良。

会盟就是展现实力的一个场合,东道主历来会拿出最好的一面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真没有比让智氏的黑甲在会盟台站岗更合适的安排了。

在会盟台四周,最近靠近会盟台的士兵全是晋国的士兵,分别来自赵氏、韩氏、智氏、魏氏和公族。

哪怕全部都是晋军,其实看上去除了战袍颜色一样,战袍的款式以及甲具的外观还是会存在一些区别。

例如说,智氏这边的士兵,他们的战袍在衣袖和裙摆进行了布料缩减,穿戴上了铁质的甲具,以穿胸甲的士兵数量最多。

智氏的胸甲士兵,他们不是只在胸前有一片铁块,还包括了该有的护兜(头盔)、护腕、护臂、护肩、护腰和护腿,后面这些部分主要以皮革为主,一部分采取了扎甲的款式。

并不是智宵非要学西方的胸甲,主要是胸甲制作起来最简单,并且有那个技术,防御力还不错。

诸夏这边的扎甲,仅仅是将甲片缝在皮革或是其它材料上,知道要耗费多久的工时吗?想要保证防御强度,光是皮革的选择以及制作工序,没有三个月甚至更久根本无法保证!

通常情况下,制作一套靠谱的扎甲需要耗时至少半年或更长的时间,制作一套胸甲只需要耗费一个月或更短的时间。

所以,有更节省工时和简单的选择,为什么要往复杂和困难来增加成本与制作的难度呢?

事实是什么?其实诸夏这边也有胸甲类型的甲胄,也就胸前有一大块铜,只不过是打造成了“钺”的造型。

钺说白了就是斧头的形状,只是体积显得更大。

因为是那种外观,诸夏的胸甲款式显现一种上窄下宽的造型,主要是护住了腹部,并不是主要防御心脏或肺部。

所以不能说智宵搞出胸甲在诸夏是一种特立独行,要说有什么区别,无外乎就是没有将胸甲打造成“钺”的形状罢了。

智氏目前还没有形成纳赋者有其甲的程度,披甲率约是百分之三十左右,其中铁甲占了四成,皮甲占了一成,余下则是木甲或布甲。

百分之三十的披甲率看似不高,其实已经显得极其夸张了!

拿经济最为富庶的齐国来说,齐军的披甲率也就百分之十左右。

当然了,那是春秋晚期的状况,春秋初期的披甲率维持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的夸张程度。

春秋初期的披甲率之所以那么高,无外乎就是军队的数量不多,再来是纳赋者起码是“士”这个阶级。

越到后来的阶段,列国相续调低了纳赋的标准,军队的数量可不就越来越多,质量肯定是要随之下降了。

前来参加会盟的诸侯,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战袍颜色,哪怕是窘困出了名的秦国都是一体的灰色。

恰恰战袍选择灰色,证明了秦国确实不富裕。

要知道当前可是春秋晚期,哪怕是到了千年之后,染色的成本依旧降不下去,越是绚丽的布料,不看其材质与质量,必然还是更为昂贵。

会盟台的外围是来自列国的部队,他们各自成为一个方阵,国家实力强一些,展示出来的士兵数量不光会多一些,还会更为靠近会盟台。

如果是站在会盟台顶端的平台,一眼看去四周全是列阵静立的战车与士兵,到处都是旌旗飘飘。

就是吧?某个区域空出了一块,看上去显得极为碍眼。

智宵在哪?他与其余卿大夫都在晋君午的军帐之内。

“吴君不忿,遭伍员劝阻,方无闹事之举?”晋君午说的是刚刚传来的消息。

不是说了吗?哪一方离会盟台更近,代表谁的实力更强。

并且,吴国来的时候就表现出要抢夺盟主之位的架势,后来没少派人去列国走动,游说或威胁诸侯站到自己这边。

以今天的结果而论,在会盟台站岗的是晋军,会盟台四周第一层的也是晋军,显然吴国没有达成想要的目的。

晋国这边肯定会打压吴国,只是不能做得太过分,仍旧将吴军安排在除了晋军之外的第二梯队位置,与齐国、宋国属于并列。

排在第三梯队位置的诸侯国,他们是郑国、秦国、鲁国、卫国。

余下像是杞国、邾国、薛国等等的诸侯国,他们挂在了第四梯队……也就是最外围。

楚国?他们并不是正式参与会盟的一员,只算是一种派人前来观礼,不在梯次划分之列。

因为晋国将吴国划到了齐国、宋国的一档,夫差才会再一次暴怒,到现在都还没有让吴军正式入场。

吴军没有入场,便是诸侯没有前往会盟台的原因了。

晋国君臣临时开小会,为的就是解决吴国搞出来的麻烦。

其余列国,他们的君臣肯定也在谈论吴国闹出来的幺蛾子,等着看晋国君臣怎么处理,少不得私下进行议论,类如晋国到底行不行,吴国又会多么蛮横。

赵鞅不得不出声,说道:“臣已遣人催促吴君。”

晋君午问道:“催促有用?”

这事要是没有妥善解决,无疑是给会盟蒙上了一层阴影。

作为晋国元戎又是这一次会盟实际主持者的赵鞅,不止会在史书上留下黑点,于当代也会成为一个笑话,最为丢脸的则是整个晋国。

事关整个国家,智宵没有打算藏着掖着,开口说道:“吴君或将要求值岗者划分一半,吴军与我军并立。”

这一点绝对不独独智宵想到了,其余人肯定也有类似的明悟。

在会盟时期要求并立有相关的例子,晋国与楚国的“弭兵会盟”就发生过了。

鉴于第一次“会盟”期间晋国和楚国打得筋疲力尽,暂时谁都奈何不了谁的事实,首次“弭兵会盟”确实是由晋国和楚国一起充当“执牛耳者”的身份,到第二次“弭兵会盟”晋国才没有让楚国得逞,等于争霸以晋国获得胜利而告终,此后晋国与楚国再无发生规模浩大的会战。

晋君午大声喊道:“寡人绝不允许!”

晋国还没有跟吴国真正交战过,对吧?

吴国打赢楚国是一回事,晋国也不止一次打赢楚国。

哪天吴国能击败晋国,再来提出并肩而立的要求。

不止晋君午不会同意,便是普普通通的一名晋人都不会接受,要不然就是侮辱牺牲在争霸战争中的一代代人,牺牲者的鲜血就白流了。

赵鞅沉声说道:“请君上出行!”

吴国的人没有达成诉求,不愿意在正式展开会盟场合出场?那他们干脆就不用出场了!

晋君午站起来,有寺人走上去帮忙校正衣冠,随后迈步走出军帐。

众卿大夫按照卿位排序跟在晋君午后面,与站在外面的一众贵族会合,再各自登车。

自然会有人去通知各诸侯,让他们率众前往会盟台,其中包括通知吴国一方。

至于吴国君臣愿不愿意来?晋国这边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预案。

在晋国君臣来到会盟台之后,晋君午并没有立刻登顶。

进行会盟又私自率先登顶这种事情,仅是发生在齐国与鲁国的会盟。

当时的齐国纯粹就是欺负与埋汰鲁国,用实际行动展示不将鲁国当一回事,要不然不携手登顶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情。

那个时候,鲁定公看到齐国出动两千乘战车在会盟现场,鲁国这一边只有五百乘战车,默不吭声上去与齐君杵臼(齐景公)见面,也就是选择受辱了。

一同在场的孔丘直直悲叹礼崩乐坏,齐国实在是欺辱鲁国太甚,但也就只能悲叹,其它无法做更多。

得到通知的列国之君先后过来,来了就围到晋君午身边,各自见礼完毕也没有进行交谈,站在原地等候正式登台的那一刻。

沉默的诸侯肯定要注视周边,他们在看晋军的军容,判断晋国到底还行不行。

所以说,参加会盟的列国将本国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显得极其有必要。

哪怕是一种打肿脸撑胖子,起码是一种实力的展示,或许还能震慑到有敌意的诸侯国,免除掉一场战争的爆发。

大多数诸侯的目光一直在智氏的部队来回注视,他们一定是在脑子里评价智氏甲具的优劣。

什么铁是恶金,不堪用等等,随着智氏拿出成品投入战争,早没有诸侯会用过去的认知用在现如今了。

他们要么是加大投入在研究铁这种金属,不然就是期盼智氏什么时候将成品投放到市场,可惜的是研究几乎没有进展,智氏也没有向市场投放铁质武器或具装的商品。

齐君杵臼过来,与晋君午见礼之后,幸灾乐祸地问道:“吴国不入会盟之列?”

其余诸侯的注意力立刻被拉了回来。

站在一侧的智宵不止看到齐人在幸灾乐祸,看上去楚人幸灾乐祸更甚。

宋君栾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最终低叹一声没有开口说话。

要说最不希望再发生争霸战争的是哪个诸侯国,当属宋国无疑了。

以前郑国被晋国和楚国夹在中间,不止让郑国多次被迫选择站队,晋军与楚军的交战就是大多发生在郑国境内,郑国这个好好的一流强国被搞得成了二流。

要是晋国跟吴国展开争霸战争,变成了宋国被夹在中间,有郑国的悲惨例子在前,能不让宋国担惊受怕吗?

最重要是什么?有晋国和吴国双重在威胁楚国,可以让楚国不敢欺负宋国太甚,一旦晋国和吴国打起来,谁去制衡楚国,届时宋国不止要当夹气包的命运,更可能会独自面临楚国的威胁了。

“诸君?且与寡人登台。”晋君午招呼了一声。

齐君杵臼最先响应,甚至还动手拉着宋君栾,显得极为迫不及待。

晋君午本来已经在向前走,突然停下来又转身等候齐君杵臼与宋君栾,随后伸出手一副要执手并肩而行的姿态。

这是晋国要承认齐国、宋国可以之并列吗?不是的。

吴国不是要尥蹶子吗?纯粹是晋国有理由拉拢齐国与宋国,一块来对付吴国这位挑战者。

在晋君午、齐君杵臼与宋君栾并肩领前之下,其余诸侯按照梯次跟上。

当领前三位诸侯踏上会盟台第二层结构的台阶时,一阵阵鼓声突兀地从远处传来。

所有诸侯停下脚步,转身看向了战鼓声传来的方向,那里吴军营盘的辕门大开,不断有部队在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