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玄幻魔法 > 倒读西游,话传经 > 第392章 陈禈法名玄弉,玄奘俗名陈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2章 陈禈法名玄弉,玄奘俗名陈袆

且说温娇答应殷温娇,将嗷嗷待哺的麒麟儿偷偷抱走送人。

殷氏咬破指尖,写下一封血书,只将这孩子父母何人,家在何方写了个清楚明白。

温氏刚想就走,那殷氏又将她拉住。

殷氏抱过孩子,泪水打湿了了襁褓。

温氏再次接过孩子,看着殷氏不舍的脸庞。咬咬牙,这温氏刚要离开。谁知那殷氏突然冲过来,撕开襁褓,一口咬在了孩子小脚掌上——

孩子的鲜血顺着殷氏嘴角,混杂着殷氏眼角不知何时滑落到此的泪水……嘀嗒嘀嗒……一滴一滴……滴落在垂落的襁褓之上——

温氏惊恐莫名:“妹妹,你这……”

这妇人长叹一气道:“唉!你这又是何苦来哉!”

……

这夜漆黑,毫无半点光亮。

这夜寂静,没有半声虫鸣。

远处几道火把的红光,打破了这夜的黑色。这红光渲染出一片朦胧帷幕,黑暗又在这幕布上勾描出数道黑色身影。

那远处传来几声嘶怒叫喊。这喊声打破夜的寂静,惊飞了几只芦苇荡里的水鸟。

这飞鸟想是被人扰了清梦,心中又惊又怒,所以叽叽喳喳叫骂着,在夜色中盘旋着不肯离去。

只是,这人形黑影实力太过强大,手中又有释放炽热的木棒,宁鸟不敢靠近。

而且这群黑影嘶吼连连,状如疯魔!

鸟儿们没有办法,只好骂骂咧咧的飞去了远方。

近了……黑影距离躲在芦苇荡里的温氏更近了……

此刻,温氏已经能够听清,那群黑影嘴里到底在叫喊些什么了……

“找到那贱人了没有?”

“没有——”

“你呢?”

“这边也没有——”

“继续找!我就不信,这贱人带着小孩儿,她还能飞天了不成!给我找!不管死活,都给我把她揪出来!”

“诺!”

“你带几个人去那边。”

“你们几个人去那边。”

“记住!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

芦苇荡中,温氏摸黑涉水,不知不觉来到彭蠡湖深水区域。

此刻,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温氏顿感无力回天,心中难掩悲痛。

眼看那群爪牙越走越近,温氏别无他法。只好就地取材,编织了一了草窝,将婴孩置于其中,又用芦苇掩盖。

追兵更近!

温氏一咬牙,冲向婴儿相反方向。这妇人故意制造响动,吸引了黑影们的主意。

“她在那儿!快来人啊!”

“抓住她,别让这偷小孩儿的贼婆跑了!”

众黑影闻讯围来,不多时温氏再无去路奔逃!

眼看这妇人就要被捉住——

谁知这妇人心一横,转身跳入了彭蠡湖!

……

话说前事,这陈光蕊的亲生儿子陈禈落水之后,这当父亲的陈光蕊那是不管不顾毫不理会。

按理说,这未满一岁的小孩子落水,那是必死无疑!

可偏偏上天有好生之德,此子命不该绝。被那江水漩澓,更有锦鲤托举。故而迟迟未曾溺水,反而顺着颍水,随波逐流,顺流而下,恰巧就被路过这里,乘船返回润州的一个叫法空的老和尚所救。

法空老和尚救了小陈禈,此子又无人认领,于是老和尚金口一开:“阿弥陀佛!此子被老衲所救,该是与我佛有缘。如此,就跟随老衲返回寺院,做我沙门一个弟子。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至此,这陈禈跟随老和尚,去了润州,在泽心寺做了一个小和尚。法名赐叫一个玄弉小和尚。

此玄弉暂且不说!

话说,彭蠡湖畔有一名山,名曰庐山。此山云雾飘绕,时沉时浮,瞬息变幻,那是趣味无穷。云沉雾起,雾散云腾,远观是云,近看是雾,那是变化万千,妙趣横生。

怪不得有诗曰:

灵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氲。

且说,这庐山之中有一寺院,名曰“东林寺”。

这日东林寺里,来了一位幽州高僧。

这和尚法名法明,乃是幽州境内,阳台山上,金山寺里的得道高僧。

这高僧修真悟道多年,早得无生妙诀。一日突发奇想,这才游历天下,拜访佛寺名山,只想印证所学,也好取长补短完善他的佛法大乘。

好巧不巧,这法明长老来庐山东林寺修佛一年半载,近日心有所感,冥冥之中有个声音,叫他快些返回幽州。于是这老和尚半夜拜辞了东林寺住持,不待天明他这就要即刻就走。

法明和尚下了庐山,往那彭蠡湖去寻船渡水。

说来也是奇遇。老和尚乘船划水,经过一处芦苇荡时。其内忽有金光一闪,而后更是水波涟涟。

再看时,那金光闪处,一尾龙鱼划水而出芦苇荡。

法明长老来不及惊讶!只因那龙鱼背上有个草窝,草窝里似有婴儿哭啼之声隐隐传来!

这长老不及多想!更不待船夫划水过去,就这么跳入水中,急迫向那草窝游去。

那龙鱼见有人来搭救,潜入深水不见了踪迹。

法明也无心管它,只将婴儿救上了船去。

老和尚来不及擦干水渍,慌忙打开草窝,这才看见一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孩,小脚掌还带着血渍。

法明伸手抱出小孩,这才发现襁褓里裹了一封血书。老和尚打开细看,方得知这婴儿来历原因。

看和尚看罢,合十道曰:“阿弥陀佛!冤冤相报何时了?却这牵挂枉为人!”

法明轻轻抚摸了一下婴孩的额头:“既然你有了名谓叫做陈袆,不如老衲再给你起个法号就叫玄奘吧!”

……

岁月匆匆,犹如白驹过隙。

时光荏苒,流逝似箭如梭。

转眼间,十八个春夏秋冬,玄奘以及玄弉,各自在佛寺里不知不觉已经长大。

润州。此州有一山,高不过十三丈二尺,方圆亦不足一里。此山乃是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因骄阳初升,映衬江水金光闪闪,江水衬托,又映衬的此山金碧辉煌,故而此山得名金山。

这金山上建有一座寺院,名为“泽心寺”。又因坐落在金山之上,故而人们又以山称寺,叫其名为“金山寺”。

而遥远的幽州亦有一山,名曰“阳台山”。山中亦有一寺也叫金山寺。此金山寺本名金仙寺,传说此山乃金仙修行之所故而得名。只因山与仙二字相近,故而人们叫着叫着就叫成了金山寺。

而此时此刻,陈禈与陈袆,正分别跟随他们的师父,法明、法空二位长老潜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