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等人陷入了沉默。

别的不说,在这几个方面上,清朝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小啊。

修史乃国之大事,纵然免不了有皇帝会想要对一些事件遮掩一二、修改一二,也免不了修史的官员对于一些人或事的认知存在不同,由此而出现的避讳修饰乃至删改也不是多么让人意外。

但是——但是发展到外国人记载的清朝的史书内容居然比清朝自己要翔实,比清朝自己记载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这就有点离谱了哈!

史书这种东西,并不仅是说为了皇帝或者朝堂百官们歌功颂德、记载丰功伟绩,也并不仅是为了讥讽指责皇帝或者百官们的一些不当行事、胡作非为。史书,除了其本身的记载职能之外,更是有着给后人们提供经验和借鉴的作用。

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前提是要有这个“史”。

纵然本朝的史书并不一定能够给百官们阅览——但是,至少,皇室自己还是要从本朝的史册记载中学习的,包括先祖创业艰难、创业方法、坐天下之根本、历代先皇在治理天下之时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而某种程度上讲,在本朝存在的时间段之中,本朝史书对皇室众人而言,最大的作用正是如此。这完全是教育皇子的关键部分和优良材料。

但是清朝……删删改改就罢了,禁止野史也就罢了,控制史书内容也不是非常让人意外,忌讳汉人这件事情结合皇室的出身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

可上述这些“不算奇怪”的事情,只是表示皇帝要加强言论和人心的控制,并不是要让皇帝直接把本朝的史册修成一个什么也不剩、有意义的东西剩不下多少、连外国的记述都比本朝史书丰富详细的玩意儿啊!

这怎么着?难不成日后清朝自己的皇子们在学到先祖们创业的时候、学到先皇们治国的时候,都还得从其他国家的记述中学习吗?

李世民大为震撼。

把史书修成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至于说第二段关于文字狱以及后果的问题——李世民看到这里,内心就不免有些得意,他悄悄地瞟了一眼魏征,心中的骄傲之感从与清朝状况的对比中得到了大大的膨胀。

嘿!清朝这事儿干的,完全就是矫枉过正,进而导致了那样可怖的后果。

但是朕!可是从来不这么做的,朕心胸宽广,胸怀自信,一向都鼓励大臣们勇于进谏的!大唐也要把这样的良好风气传承下去才是。

辽朝,统和年间。

耶律隆绪有些讶然:“清朝这也盯得有点太紧了。”

管控文字,这件事本身并不寒碜,也不是什么不能在明面上提及的事情——但是管成这样,严密到这种地步,连一点时事都不允许谈论的地步……

最后全都跑去治古,又有谁还能对现世的情况提出建议?又有谁还能敏锐地发现现世所存的问题,予以提出?连这些都难以做到,更何况于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呢。

萧绰同样摇头。

他二人作为统治者,同样是非汉人——即使大辽并非如清朝那样入主中原天下,但是治下同样有汉人地区,面积还不算小。

因而,萧绰和耶律隆绪也能够明白彼时清朝为何会对民间言论如此管控,稳定统治嘛,这也是常规手段。但是,如清朝这般激烈的做法,萧绰和耶律隆绪同样并不赞同。

太过了。适当的管控是有利统治的,但是过度的失控的管控,则是对统治绝无利处——或许前期看不出什么问题,甚至可能还会让人觉得朝廷的方法起效了,对各地的控制力增强了,民间的反对声浪变小进而消失了……但是长期来看,这就是在自掘坟墓。

莺莺国入侵的时候,央洲治下多少人?读书识字的又有多少?这么多人,竟也找不到应对方法——并不是指望央洲朝廷立刻能拥有与莺莺国的军械匹敌的力量,但是转圜一二、继而积蓄力量发展自身,同样是应对方法。

但这种应对方法,也是在莺莺国入侵许久后方才得到了部分执行。

而莺莺国对央洲的入侵,也并不是突然而至,还是有那么几分征兆的。但是央洲朝廷从上至下,无一人对世界大势有所觉察,更不用谈其他。

“既无审察世界大势之人,又乏深悉国计民生之士”“外既失肆应之方,对内又无根本之计”——对外界莺莺国等国家的入侵毫无办法,对内部太上天平国等各地的沸腾起义同样无甚应对。

太上天平国是被压下去了,央洲朝廷在短时间内也不会灭亡。但是,对于各省——特别是被提到的饥荒灾情人相食千里无人烟的地方——央洲朝廷和地方大员们,有什么从根治理的方法吗?

想来也是没有的。

清朝,康熙年间。

康熙确实没有想到他们对于文字各个方面的管控,能够造成这般的后果。

在心中将这件事情记上了议事日程——该怎么管控,管控力度如何,如何调整,调整后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商议和深思熟虑,才能调整政令。

前几段的事情需要严正讨论,但是最后一件嘛……蒙藏外叛?

!果然!这两个地方还是需要仔细盯着,总有些野心勃勃又不死心的人想要挑动动乱,教唆反叛——藏且不谈,蒙这个外叛的组织者,又是哪个部族?

以及,湖广。

【语录四:学校新制之沿革,略分二期……辛丑以前,为无系统教育时期;辛丑以后……为有系统教育时期。自……联军入京后,朝廷外交挫衄,非兴学不足以图强……时常以小嫌酿大衅,……震于敌船坚炮利,急需翻译及制造船械及海陆军人才……首先设置之学校,曰京师同文馆,名上海广方言馆,名福建船政学堂、南北洋水师、武备等学堂。】

【……政变,旧党把持朝局……二十七年,学校渐有复兴之议……首倡者,则山东巡抚袁某人……两宫回銮……力求改革。】

【编定北洋海军……裁绿营,练新军……改兵部为陆军部……设海军部……军纪宜可少振。无如积习已深,时艰日棘,卒归罔济云。(民·赵尔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