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 > 第468章 彩蛋·清语录4·后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8章 彩蛋·清语录4·后续

宋朝,开宝年间。

学堂,不,学校设立一事,无疑对赵匡胤等人影响不小。

清朝在与莺莺国等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确实是展露出来了在许多方面的落后与虚弱——包括军备、器械、军事理念、与其他国家彼此交往、对于税收等方面的无知……

因而,就像是鄫城生派人向莺莺国购买一些器械军备舰船,并以此尝试研究与学习,以图最终达成能够自己研发制造的结果一样,赵匡胤等人对于鄫城生的这个举措是完全赞成的,也认为央洲朝廷应当将这一做法在朝中上下达成共识,予以推广。

但是,央洲朝廷直接开始兴办学校,还因此被人们评判为了“有系统教育”和“无系统教育”两个时期……这足以说明央洲朝廷在这方面的动作有多大。

这么大的动作,这么激烈的举措——这个举措当然称得上是激烈。

学校啊!这还不是开办什么工厂之类的。学校这个东西,即使是科举制全面推行之前、以举孝廉或者九品中正制等为主流的时候,都同样是堪称国家命脉的存在。

世家大族之所以成为世家大族并经久不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手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而科举制全面推行之后,传统的世家大族衰亡,可是“知识”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却一如既往,甚至更强。

更不要说围绕种种“知识”而产生的各大流派了——这同样是不同力量在争夺话语权的表现。

与“知识”本身同样重要、甚至某种时候更加重要的,是朝廷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推广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是主流。

如果能够成为主流,那么获得的权力将无可想象。譬如汉朝时期的董仲舒所代表的流派争斗,又譬如大宋对于科考内容的确立……此外,一个生动鲜明的例子,就是孔家——即使是元朝或者清朝,都对孔家颇为礼遇。

而距离“儒学”成为显学,被确立为根本学说的时间,已经太长太长了。长到即使不少明眼人都清楚这个“儒学”早已与最初的“儒学”并不相同,却也不能让其有什么变动,最多不过修修补补。

也正因此,即使入主天下,清朝也还是仿照明朝实行科举等各方面制度。事实也证明了,通过这个方法,他们成功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坐稳了江山。

结果现在,央洲朝廷直接就开设大量学校了?还是与过往截然不同、能够直接划分出转折的学校?

这样的举措,足以让过往的一切旧制度的受益者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利益损失。

赵匡胤把这些个学校、工业等问题的重要程度一再加码:“能让央洲朝廷不顾其他,有如此大动作……看来当时央洲朝廷的境况比朕之前预想的还要恶劣许多。”

改革这种东西,一般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也不会有人愿意执行——特别是央洲朝廷,这个对思想文字控制到极点的一个朝代。

可他们最终还是这么做了,即使中间中断过一段时间,即使思想上的改动最为困难也影响最不可控。

所以,关乎莺莺国等国家展现出来的一切事物,都是再重视也不为过啊。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确定,大清在末期的这段时间中,政局动荡起起伏伏可实在不少。

或许是为了个人私利,或许是因时局所迫想要革新,但是终归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反而进一步加速了朝廷倾覆。

本来改革就难以推行,本来央洲朝廷就已至末路,就连海军居然都是在那么晚才设置……再加上中央动荡,政局不稳,又如何能够延续王朝?能有个五十载都是上天眷顾了。

而关于这一些改革和动荡之中,皇太极自然而然的就注意到了那个被神迹列出名姓的“袁某人”——能被单独列名,这个人是在这段朝局、乃至日后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

毕竟,这个名儿一听就是个汉人。

而当年央洲朝廷就已经不得不倚仗鄫城生、李少省、左存湘等一众汉人官员以及他们手下的军队,继而导致整个朝堂的力量格局发生了巨变;皇太极又可以肯定,这种巨变是几乎不可能扭转的——所以,在数十年之后,在这个已经建立过学校、并且设置了新的军队和部门之后的时期,作为山东巡抚的袁某人,究竟有多大的能量?

这个袁某人,会不会也是日后某一军队的掌控者?

朝廷新建了舰队、海军、改组兵部,总要提拔出来不少新的人手。有鄫城生等人的例子和人脉在前,汉人出头也已经成为了概率极大的可能。

更何况,袁某人这一次是干什么?是首倡重新开办学校!这样的“首倡”,这样的立场……他的目的和利益都包含其中。

【好了,彩蛋全部播放完毕。】

【本期万界故事会到此结束。】

【太宗们的故事到此也要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将会播出新的内容,敬请期待~】

这一期的太宗故事落幕,整个太宗故事也暂时告一段落,不过各朝的君臣们都并没有就此立刻散会的打算。

他们或打算与心腹重臣们就一些迫切的问题讨论一二,或打算将一些已经考虑完毕的事宜加以安排。

不过……“太宗故事暂且告一段落”——清朝之后,那个民和共和,看来是真的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大变故啊。

虽说沧海桑田,日月轮转,有什么变化都不稀奇,但是像是这样的、极有可能没有皇帝存在的堪称天崩地裂的巨变,还是让所有有所猜测之人心中发沉,汗毛直立,倍感不妙。

如果是真的,皇帝、皇帝——不存在了?

那天下又会如何?天下又该如何?他们这些皇帝\/大臣又会如何?又该如何?他们的家族子嗣,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是很难理解和想象到认知之外的东西的。而“没有皇帝”这件事情,正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虽然早在始皇帝创立“皇帝”这一名号之前,天下也确实没有皇帝,但是还有国君,还有天子,还有王——而这些,一定程度上和“皇帝”这一名号是一样的东西。

但是,如果没有“皇帝”……莺莺国也给不了他们什么借鉴,只剩一个咪国。

咪国的“总统”,看样子可是和“皇帝”压根不一样啊。

唐朝,贞观年间。

经过了一场时间不短的会议后,李世民宣布今日到此结束,余下事宜和问题待到明日再议。

贞观重臣们鱼贯而出,每个人脸上都尽可能地收敛着表情,但是还是免不了透露出来些许——包括明确了日后的发展方向的喜悦、要力求推行相关政令的坚定,以及,对于关于最终发展的猜测的茫然和惊疑。

谁都知道,“皇帝”的存在,并不仅仅干系着皇帝本身,同样关联着与皇帝有关的一切事物。

包括服侍皇帝的宫人们、为皇帝效力的军队——不论是宫内禁军还是地方守军、为皇帝效力的大臣们——即使有些大臣野心勃勃想要独揽大权、在皇权这个体系下兴旺发达的各个家族、为了步入仕途而学习努力的士人们以及他们所奉为圭臬的各种典籍……

皇帝,并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整套制度,一整个体系,一整个天下的运转方式。

如果皇帝真的不存在了,那么围绕皇帝所运转的一切,又该怎么办?

更不用说,还有一个与这套制度密切相关的存在——“天意”。

虽然他们大唐现在信奉“天心民心”,这一套他们总结了历代天命观及其得失最终选择的理论,但是这不代表他们的心中就不信“天命”“天意”这个核心理论,他们还是信的啊!

可若是日后真的没有了皇帝,那么“天命”又有谁来承接?“天意”又究竟为何?

带着满肚子的对大唐日后发展的规划及方案,以及满肚子的对天命等问题的惶惑,他们还是先行回家了。

而李世民回到长孙皇后那里,也终于泄露出了几分对于未来的不安。

他对长孙皇后喃喃道:“大唐不可能不发展,”一方面是要解决大唐日后自身会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想要试一试大唐能不能也做到发展什么工业,“但是真的发展下去的话,朕恐怕届时会失控。”

虽然央洲朝廷的这几个彩蛋,并没有构成多么完整的信息,但是李世民也已经敏锐地发觉了关键所在——如果真的朝着那什么工业的方向发展,且大唐真的有幸发展成功了的话,那么到时候会是个什么局面,又会走向什么方向……

恐怕,就不是现在及日后的皇帝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了的。

难以逆转的发展趋势,搅和在其中的新的利益群体,陷入漩涡中的利益受损群体,想要分一杯羹的群体……如果皇帝最初没能把握好,或者在哪一步被落下了,那就真的丧失了主动权了。

而一旦开始丧失主动权,日后会落入什么境地可就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