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武侠修真 > 侠影美颜 > 第120章 尚书·商书·伊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作者:【先秦】佚名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1],伊尹祠于先王[2]。奉嗣王祗见厥祖[3],侯甸群后咸在[4],百官总己以听冢宰[5]。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6],以训于王。

注释:

[1]元祀:即太甲元年。祀,年。孔传:“祀,年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有: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伊尹:商的开国功臣。伊姓,名挚,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尹”是“右相”的意思。祠:祭祀。先王:汤。《尚书正义》:“汤之父祖不追为王,所言先王,惟有汤耳。”[3]嗣王:王位继承人,指太甲,商的第四代帝王。祗(zhi):恭敬。[4]侯甸:侯服和甸服。相传古代天子所住京都以外的地方按远近分为九等,叫九服。方千里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叫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叫甸服。[5]总己:统领自己的官员。冢宰:周代官名,为六卿之首,又叫大宰。[6]烈祖:建立了功业的祖先。烈,事业,功绩。

第一段,说明伊尹作训的背景。

曰:“呜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1],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2]。于其子孙弗率[3],皇天降灾[4],假手于我有命[5],造攻自鸣条[6],朕哉自亳[7]。惟我商王,布昭圣武[8],代虐以宽,兆民允怀[9]。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爱惟亲[10],立敬惟长[11],始于家邦[12],终于四海。

注释:

[1]有:词头,无义。先后:指夏禹。《尔雅·释诂》:“后,君也。”懋:努力。[2]暨(ji):与,同。若:这样。[3]率:循,遵守。[4]皇天:对天的尊称。皇,大。[5]有命:有天命的人,指汤。[6]造:开始。[7]哉:开始。朕哉自亳,孔传:“由我始修德于亳。”[8]圣武:武德。[9]兆民:广大民众。兆,百万或者万亿。允:确实。[10]立爱惟亲:树立爱从亲者开始。下句句式同。[11]长(zhǎng):年长者。[12]家:卿大夫的封地。邦:国,诸侯的封地。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1],从谏弗咈[2],先民时若[3]。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4],检身若不及[5],以至于有万邦[6],兹惟艰哉!

注释:

[1]肇(zhào):努力。《尔雅·释言》:“肇,敏也。”人纪:做人的纲纪。[2]咈(fu):乖戻,违背。[3]先民时若:顺从前辈贤人的话。时,通“是”,帮助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若,顺从。[4]与:结交。[5]检:约束。[6]有万邦:等于说做天子。

第二段,说明桀亡汤兴的原因。

“敷求哲人[1],俾辅于尔后嗣,制官刑,儆于有位[2]。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3],时谓巫风[4]。敢有殉于货色[5],恒于游畋,时谓淫风[6]。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7],比顽童[8],时谓乱风[9]。惟兹三风十愆[10],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11],具训于蒙士[12]。’

注释:

[1]敷:广泛。哲人:聪明而有才能的人。[2]儆(jing):警告,告诫。[3]酣:尽情喝酒取乐。[4]时:通“是”,这。巫风:巫觋(xi)的风俗。男女巫师装神弄鬼替人祈祷时总是伴随有歌舞。[5]殉:贪求。货:财物。色:女色。[6]淫:邪恶。[7]耆(qi)德:老年有德的人。[8]比:亲昵。顽童:愚昧无知的人。《国语·郑语》:“而近顽童穷固。”韦昭注:“顽童,童昏固陋也。”“童”本义是未成年的孩童,引申为蒙昧、无知。《说文》作“僮”,解释为“未冠也”。段玉裁注:“引伸为僮蒙。”[9]乱:荒乱悖理。[10]三风:指巫风、淫风、乱风。十愆(qiān):指舞、歌、货、色、游、畋、侮、逆、远、比。愆,过错。[11]墨:墨刑。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又叫“黥(qing)”。[12]具:全部。蒙士:下士。孔疏:“蒙谓蒙稚,卑小之称,故蒙士例谓下士也。”

第三段,伊尹引述成汤的话,指出“三风十愆”的严重危害。

“呜呼!嗣王祗厥身[1],念哉!圣谟洋洋[2],嘉言孔彰[3]。惟上帝不常[4],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5],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6]。”

注释:

[1]祗(zhi):敬,警戒。[2]洋洋:美善。[3]言:指圣人的训导。孔:很。[4]不常:意思是降福降灾没有常规。[5]德:修善积德。[6]宗: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代国家。

第四段,告诫太甲警惕“三风十愆”,注意行善积德。

点评:

《伊训》虽为“晚书”,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私学之祖,《伊训》中的伊尹则是官学之祖,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第一个注重教化的政治家。《孟子·万章下》引用伊尹的话“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伊尹认为个人乐尧舜之道,不如帮助成汤成为尧舜之君,使天下民众都享受尧舜之道。孟子称赞伊尹这是“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以天下为己任”的成语典故亦源于此。

伊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辅,历代评价贤相皆以伊尹为标准。成都武侯祠有联赞诸葛孔明云:“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联语为清人陈矩集宋代苏轼、朱熹的原句所成。联语的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可以和《尚书》的《伊训》《说命》互为表里,诸葛亮成为贤相的精神力量来自伊尹。

古代文献也有记载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奸相。《竹书纪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根据《竹书纪年》,商初由于连丧三王,政局不稳,曾经发生乱臣贼子的血腥篡权,但是商代的卜辞中屡见致祭伊尹的记载,其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而且还有大乙(成汤)、伊尹并祀的卜辞。春秋时的叔夷钟铭文也赞扬伊尹辅佐商汤取得天下。《竹书纪年》的记载或不合史实。宋代苏轼曾作专文《伊尹论》,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道义的追求: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伊尹是儒家正统史观塑造的“公天下”的仁德楷模。伊尹指出“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与儒家仁爱仁政思想一致。蔡沈《书集传》:“谨始之道,孝悌而已。”“亲吾亲以及人之亲,长吾长以及人之长,始于家,达于国,终而措之天下矣。孔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蔡传这番论述全本自儒家经典。所谓“谨始之道,孝悌而已”,《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所谓“亲吾亲以及人之亲,长吾长以及人之长”,是仿照《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说明树立仁爱当由己及人、由近及远。所谓“始于家,达于国,终而措之天下矣”,即《礼记·大学》“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语出《礼记·祭义》,郑玄注:“亲、长,父、兄也。”

文献还记载伊尹具有高超的政治谋略,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成功运用离间计的政治家。《竹书纪年》记载:桀“命扁伐山民,山民送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妺嬉(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亡夏”。《吕氏春秋》亦有类似记载。《孙子兵法·用间篇》充分肯定了“用间”的军事价值:“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现代战争中谍战也是最重要的战争形式之一。

伊尹还是中国烹饪史上第一个烹饪理论家,伊尹论述菜品调料、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等直至当今仍具有烹饪理论价值。伊尹还善于以烹饪说政事。《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与汤谈论怎样调和五味,以“至味”说汤,以烹饪说明治政需要任用贤才;只有任用贤才方能推行仁义之道,方可得天下;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之喻或与伊尹之论有关联。

《伊训》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第一篇体制内反腐的重要文告,伊尹列举商初严重的腐败现象,指出丧家亡国的严重危害,提出具体的惩戒措施,具有重要的政治学价值。

伊尹告诫太甲吸取夏桀灭亡的教训,发扬汤的美德,亲自制定官刑,告诫太甲和群臣杜绝“三风十愆”。“三风”指“巫风”“淫风”和“乱风”三类不良风气。“十愆”则是隶属于“三风”的十种具体罪名,即:(1)常在宫廷里跳舞(“恒舞于宫”);(2)在房室内酗酒欢歌(“酣歌于室”);(3)收受贿赂;(4)贪恋女色(“殉于货色”);(5)经常外出游玩;(6)经常外出打猎(“恒于游畋”);(7)背离先王遗训,违抗天子诏谕(“侮圣言”);(8)拒不接受忠言直谏(“逆忠直”);(9)疏远年高有德之士(“远耆德”);(10)亲近顽愚之人(“比顽童”)。伊尹随后指出:“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伊尹还规定臣下对主上有规劝的责任,如果臣下不规劝主上,要受到墨刑(在脸上刺字)的处罚。太甲作为商王,尚且因昏庸而被伊尹流放,对于诸侯、卿士,给予亡国丧家的处罚,实在不足为奇。

《史记·殷本纪》认为太甲是汤的嫡长孙,在汤与太甲之间还有两位商王:“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然而,孔传认为太甲是直接从汤那里接受帝位:“太甲,太丁子,汤孙也。太丁未立而卒,及汤没而太甲立,称元年。”孔疏说:“此序(指《伊训序》)以‘太甲元年’继‘汤没’之下,明是太丁未立而卒,太甲以孙继祖,故汤没而太甲代立,即以其年称为元年也。”考察目前已经发现的甲骨文资料,当以孔传说为妥。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说:“《书序》以及解释《书序》的孔疏说太甲直继汤后,证之卜辞,最为符合。……卜辞祭序先太甲后外丙。”此外,《殷本纪》提到的中壬在甲骨文中尚未发现记载。陈梦家还引《孟子·万章上》“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大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大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史记》的记载或采自《孟子》等先秦文献。

本篇今文无,古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