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玄幻魔法 > 成道天书 > 第173章 知人智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乃圣人老子思想之精髓所在,其文辞简练,内涵深邃,予石中诸多启迪与思索。使其于《道德经》之观想参悟,更臻佳境。

老人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训,凸显了识人与自知之重要性。

修者行走天下,于人际交往中,能洞悉他人之心思、体悟他人之需求,实乃智慧之举。

然更为可贵者,乃能明晰自我,知晓真我之长与短,确明自身之定位与价值,此乃真正之明智也。此语诫修者于追求外在之道时,切不可忽视对内在真我的探寻与认知。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深刻地诠释了力量的真谛。于外界竞争中胜出,所彰显的不过是外在之力。唯有战胜自身之弱点,克服内心之恐惧与欲望,方为真正之强大。此乃告诫我们,真正之强大并非在于击败他人,而在于自我之超越与成长。

“知足者富”乃是一种生活态度之倡导。于这物欲横流之社会,众人往往追逐更多之物质财富与地位,却漠视了内心之满足与宁静。

老子于此提醒修者,知足常乐,珍视当下所拥有之一切,方为真正之富足。此种富足不依凭于外界之条件,而源自内心之平和与满足。

“强行者有志”,此乃激励吾等修者须具坚毅之志与果敢之行。于困厄与挑战前,能奋然前行,锲而不舍地追逐己之目标者,方为有志之士、有恒之人。此言激励吾等当果敢行动,无惧艰险,以切实之行去追寻己之梦想。

“不失其所者久”,此强调守持本心之重要。于人生之征途,吾等极易受外间之诱惑与干扰,而迷失己之方向。惟坚守己之初心与原则,不为外间所撼,方能行得更远、更稳。

“死而不亡者寿”,此乃对此章思想之升华。其示吾等,真正之长寿非在肉体之存活久暂,而在精神与思想之传承与影响。一能留深刻印记、对后人产生积极影响之人,虽肉身已逝,其精神亦将永存。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中之意是“知晓他人,能识透别人,是智慧之人。有自知之明的人,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人。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的人富有。克服自己的缺点、顺应天道而行的人,是有志气的人。持守本心、不失不离真我的人,能长久存在。虽然肉身死亡,其真我生命却活着的人才叫长生。

明宪宗成化八年,绍兴府余姚县王家。曾任南京吏部尚书的状元郎王华,这一天喜得一子,可把个状元郎给高兴坏了!

要知道,这孩子已经在娘胎里怀了十四个月余,眼瞅着就要给娃儿起名为哪吒了!现在他媳妇终于“卸货”,且还得了一个大胖小子,怎不叫他高兴来。

孩子出生前一天,他奶奶说梦见有个神仙,在那云中抱着一赤子,从天而降。因此一梦,孩子他爷爷就给这个孙儿起名叫“王云”。

一家子人众星捧月般,把个王云好好的养到了五岁。却发现,这孩子虽然眼神透着灵气,可就是不曾开口说话。便是满世界寻医问药、烧香拜佛。然通通都不好使,他就是不说半句话来。这可把王华给急坏了!

在王云五岁生辰的这一天,余姚县里来了一个老道,这老道能掐会算,甚是灵验。不少乡邻围着老道,找他求符问卦,好生敬重。

王华听到了消息,就带着王云去找老道,还没张嘴介绍孩子的情况,老道就看着孩子出神了。仿佛老友,又似故人一般。

过了许久,老道才从仿佛看到神迹显灵了一样的状态清醒过来。而后他抚摸着王云的脑袋瓜子说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王华乃是状元郎,一听他这话,自就明白了!不再询问什么,转身就领着王云回家改名去了。

王云被他爹拉着,回头再看向老道的时候,老道并未出声,只是打了个揖手,尔后一个声音如清风一般,在王云的耳边响起:“多年后,你我还会再见”。

回家之后,王华赶紧请出他老父亲,让老人家给王云改个名。老头儿本也是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拿本《论语·卫灵公》看了看,便提笔写道:知及之,仁能守之。

于是,便给这王云改名叫了王守仁。世间事,奇妙就奇妙在无巧不成书上!才改完名后,王守仁真就张嘴说话了!一句“啊公,啊爸”便把俩爷崽搞得喜极而泣。

王家人心知肚明,这孩子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必会非同凡响。即是一心一意让王守仁读书明理,中举登科。

可王王守仁这都五岁多了!一天书也没念过。怕是要落后于人了!家人就赶紧地给他请来最好的老师补习。

然刚才过了半天时光,高薪请来的教书先生就不干了。

他说王家人欺骗于他,口口声声说这孩子起步晚,零基础,没有读过圣贤书。可这孩子一张嘴,经史子集,满腹经纶,谈古论今,见解独到,这明摆着欺负人,拿他开算,打死也不再教了!

王守仁爷爷和他爹也是一惊,赶紧问王守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王守仁却非常淡定的回答道:“哎呀!啊公,啊爸没什么呀!前世经常跟在阿公身边,看你们读书,听你们谈论,我便都记在心里罢了。”

从此,王守仁神童才名远播江浙。后来王华改任他地,便举家搬到绍兴。王守仁也进入了当地的一座书塾就读。他也在此时,确定了人生理想“成为一名圣人。”

在绍兴读书期间,眼瞅着大明王朝的皇帝明英宗滥用皇权,胡作非为至被也先人俘虏而去,他心痛不已,于是更加苦读,尤其重视兵书战法,欲攻军事,立志报国。

十八岁这年,王守仁带着新媳妇回老家省亲。他们路过广信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叫娄亮的奇人。

这人可以说是王守仁后来成就圣人之名的启蒙老师。他是第一个给他介绍格物致知道理的人,王守仁听完娄亮的讲课,当即就惊呆了:“这不就是我想学的知识吗?”

才回到老家,王守仁便不吃不喝的盯着一根竹子发呆。直是七天七夜不眠不休,发誓要穷尽出竹子的所有道理。不想最后一口老血喷在竹竿上,这才暂时作罢。

这件事让他产生怀疑,放下了一时执着。他很想知道“程朱理学”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去追求的真理,于是就开始了中规中矩的科举考试征途。

但连续两次的榜上无名,他又有所疑惑。作为状元的他爹王华,就安慰他别灰心,下回准能中榜。

王守仁却非常认真的说道:“都以为我会因为落榜而感到羞耻,其实真正让我感到羞耻的是,没考上我竟然还会感到懊恼!”

这个时候,他实际上,已经开始在强调自己内心的情绪感知了!

在他二十八岁这一年,因为成绩优异,终于考中,被录取为南宫第二人,派往工部实习历事。

实习期间,他去过大西北,主持修过建军事设施。后来又到刑部,被派去江北地区,也断了不少的案子。最后被调到兵部任职。

明武宗正德元年,南京给事中御史等二十多人被捕。仅仅是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就被拿问下狱。

王守仁上书仗义执言,无奈朱厚照根本就不看他的奏折,一切朝政全部交给大太监刘瑾批阅,刘瑾见了他的奏折,愤恨至极,就命人把王守仁抓来,痛打了他四十大板,然后把他贬到黔地安顺龙场的一个荒凉驿站,去当了个驿丞。

王守仁这时,相当于从国防部的一个高级干部,直接被降级,变成了一乡镇镇招待所的所长。其落魄不可谓不惨,于他的打击不可谓大。

当时的龙场,乃是一个环境极其恶劣荒凉的地方,当地百姓生活极其艰苦,且龙场常有毒蛇猛兽出现,病疫横行。真是穷山恶水之地。

王守仁来到这里,却很豁达,他在栖霞山阳明洞放了一口石棺,坐在里面参悟,他回忆起这三十四年来的种种磨难。

当被廷杖、贬谪流放、遭人追杀的景象回复记忆起于脑海中,是什么在支撑着自己,如果圣人遇到这些挫折,又会作何反应?一一呈现,解悟不断。他夜以继日地思考观想这些问题根源,却始终不得真解。生活的艰苦、环境的危胁、思想的滞涩不停地捶打着王守仁的意志。

终于有一天,他似乎参透了一切,狂喜大笑。他想通了一个道理:“圣人从众中而来,圣人之道不在于物外,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王守仁一时明悟,终于明白:“一直支撑着自己的并非外物,而是自己的本心,一个人本心的状态,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如何感知外界一切,如何知行合一。从此,他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王阳明。

彼时的黔地安顺龙场,百姓大多还处于蒙昧尚未开化的状态,王阳明先生就四处去讲学传道,开启百姓心智,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因谋反罪,被明武宗朱厚照,判处凌迟处死。正德五年八月,王阳明终于被重新启用。

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王阳明的欣赏,一路保举他挺进朝堂。于是,王守仁就被擢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此时,南中之地盗贼并起,匪患连连,百姓苦不堪言。官府镇压却是屡屡受挫,死伤无数。如此世道状况,甚至有百姓为了活命,直接去投靠了盗贼,壮大匪患。

正在这危难之际,王阳明主动请缨,率领军队前去剿匪讨贼,可王阳明虽然学习过兵法,也曾在兵部任职,但却从未接触过真正的军事作战。

他在所有人的质疑下,率军来到了南中。王阳明作战的手法可谓是“狡诈专兵”。

他先威逼利诱匪中奸细,让他们成为己方间谍。又佯装败退,然后突然暴起反攻,到招降的时候,却摆出杀人的架势,吓得敌方立马投降,该杀人的时候,却表现得畏畏缩缩,可一旦抓住机会,便心狠手辣,斩草且除根。

平定了匪患贼乱,安抚了百姓,赫赫战功,让那些等着看他笑话的人,惊掉了下巴。

就在他基本上肃清贼乱之后,宁王朱宸濠却是造反了!皇帝哀叹不已,大臣心慌不定。

兵部尚书王琼却气定神闲道:“且别慌张,那王伯安不是在江西吗?有他在,你们有何慌来?”

要知道,这个时候,王阳明已经交还了兵符,手里是没有兵权的。而宁王这支军队,六万有余,战力强悍,装备精良,那总体力比起贼兵匪徒强大数十倍不止。

但王阳明并没有慌乱,他先是派人向周边的府县求援,不管是衙役苦役,尽都照单全收组成抗击军队。

然后他自己也广招天下能士,出语曰:“宁王造反了!这人从小到大偷鸡摸狗,好事从来不干,坏事做尽,他现在要打南京,这要是被他得逞,咱们一个个都没好果子吃。”

他这一吆喝,所邀喊摇来的人里面,竟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而另一部分,是他王阳明的信徒粉丝,一群又一群的读书人。这样一支由农民和读书了组成队伍,能打仗?还能打胜仗?!

王阳明一边到处散布假信息,拖延宁王的行军速度。另一边,大搞反间计,让宁王对自己的两个谋士起了疑心。有时候宁王甚至都已经相信,朝廷派的大规模平叛军队已经来了江西。

等到宁王彻底搞清楚目前状况,发现自己被骗了的时候。王阳明所组织的八万杂牌军,已经出发。

他并没有跟宁王硬刚强战,而是不顾一切,直取宁王的老巢南昌城。果不其然,憨憨宁王,不愿放弃老巢南昌城,当即回兵去救援。

于是乎,奔波劳累的判军在鄱阳湖,被王阳明的杂牌军迎头痛击,宁王惨败被擒。

而此时离宁王宣布造反,仅仅才过去了月余。

正如说里当有,世上常见的现象。这个时候,历史上早已反复多次上演多次的戏码又唱了起来,一帮子嫉贤妒能的奸佞小人,坐不住了,王明阳功高盖主,他们哪有不搞事的道理!于是就开始恶搞功臣,却不背奸佞小人名!

但王阳明不等这群小人出招。他先下手为强,自己就打了退休报告“皇上派我干的事,我做完了!老家的阿婆最近身体不太好,微臣要辞职,回去陪他了。”

这让憋了一肚子坏水的奸臣小人们都懵逼了!这是闹的哪一出!功成身退么!?但没辙,皇上让王阳明回家了!他们也没啥手段好使。

回到家的王阳明,总结了自己龙场悟道的心得体会,以及自己一生所学,他广招门徒,传授所学,解惑明士。“心学”知行合一真意,遍传神州大地。

也就是在这期间“阳明心学”开始逐渐成为了一种凝聚力,一种信仰,一种可以穿透时间和空间的精神力量。

嘉靖六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当地官府派兵去清剿,但是却越剿越壮,朝廷自又没了办法。

这时候有个人,想起特能打仗、诡计多端王阳明来了!于是王阳明被再次启用。这次出兵前,王阳明并不像平日出征的时候那般潇洒,而是显得踌躇满志,思索久久。

他在讲学的天泉桥,留下了四句诗,这四句便是心学的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听说王阳明来了!叛军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了!直接跪倒躺平,投降了!

天道这个时候,当是觉得王阳明于凡尘世间的历练已经完结,他立德、立功、立言的大圣之举成全了功果。王阳明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自在归途与世长辞了去。

《左传》中对王阳明的评价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王阳明,这个为华夏民族增添无穷精神力量的人,终于完成了年少时对自己许下的一个诺言“成圣”。

他前半生都在艰难地探求圣人之道,用自己的后半生践行了他所有的心学理论,他的学说,让圣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模范,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省而得的人格。

“圣人之道,吾性具足”让无数尊崇阳明心学的人,不再致力探寻外物的真理,转而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格致,探求真我良知。

一望罗洱耸万山,画图曾进悦天颜。

金炉飞篆乘鸾去,玉笈翻经引鹤还。

棋洞落花春寂寂,药槽流水夜潺潺。

人来共道修仙易,谁肯安心学坐圜。

(《题明福法堂壁》宋·云章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