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玄幻魔法 > 成道天书 > 第174章 大道所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石中在太虚静地中参详观想《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内容。作为《道德经》其中的一篇,此一章节所述,同样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寓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这第三十四章文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揭示了“道”的无限广阔与无所不在,它超越了左右、好坏、是非等等二元对立,位面时空概念,乃是宇宙间最为根本、最为普遍的规律。

此章修者理解到,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路上,应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拘泥于一隅,接纳万物,包容差异。明析大道的广泛性与包容性?。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这句话描绘了“道”对万物的滋养与成就,却从不居功自傲,不索取回报。

启示修者,在生活中,应习学“道”之精神,做人处事不过分地追求名利双收,当以大公无私的心态,去帮助他人,成就他人,这也就是在成就自己。这样的奉献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境界,试问人人私利尊大,唯利是图,道之何方去处!无私奉献与成就?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影响深远。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强调了“道”虽养育万物,却不主宰万物,保持无欲无求的状态。

在修行或生活上,启示修者,当要学会“无为而治”,通过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本身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达到和谐与平衡。一呼一吸间自然圆满通达。且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强行控制,而在于顺应自然,和谐引导。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深刻表达了谦逊的重要性。虚怀若谷,非道者不能持。真正的伟大不是自我标榜,而是通过不断地自我超越,实现更高的境界。

在个人的成长和修行中,应保持谦逊的心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如那红尘沙,当要不断学习,不断修行进步,最终方才能达到彼岸花开处,实现更高层次境界。而谦逊与自我超越?,乃是修者正持当行之精气神志。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不仅是对“道”的特性与功能进行了深刻描述。更是对修行人生以及处世哲学进行了深刻阐述。

圣人老子教导修者,当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看待寰宇世界,自在生活中践行无私与谦逊之精气神志。通过“无为”之境,达成更高上的大境界。

老子这些过人智慧。对于修者的心灵成长、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修者自当秉持而行,自可借假修真,达成气定神闲之境。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万物都是借此而生。倒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由道而来。道不彰名昭着显世。道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万事万物主宰自居。倒看起来微不足道。让万物依附归向。道不以主宰自居,道所具名份可就海大了去。由道从始而至终,不自大专谦逊,道自就成为伟大宏达之物外。

话说时空长河岁月悠悠,各条时光线上,一段段历史时空河流中,传奇绝妙之故事,时时有来。

更是有些个充满大智慧之民间小故事,比比皆是智慧炸雷。让生灵人众听之精神一振,闻之意志升华,更是智慧频发思考,使之愚萌粗糙尽退了去。

有那么一个天真烂漫,宛如璞玉一般且纯净如水的小和尚。

这一日,阳光明媚,普照大地,山川青翠,鸟语花香。自家那位德高望重,仿若仙风道骨的得道高僧,方丈主持老师傅,关了久居山庙之门,带同他一起,便是踏上了漫漫苦修化缘路。

这一路上走来,小和尚只觉师傅所言所行,犹如老佛讲经,浅显易懂,更是再听闻教诲后,自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师傅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恰似那蕴含着深邃禅理的智慧明灯,令他心生敬仰之情。真恰似那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他心中对自己的师傅崇敬之情,更是如那熊熊烈火一般炽热燃烧,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拜真佛。

师徒二人一路徐行走,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一处山间,这时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河出现在眼前。

但见那河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恰似那晶莹剔透的水晶。然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却处处显出颇为湍急的浪流,一阵阵地泛起水响湍急之声。时不时地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掀起几个浪花来。好异寻常的河溪!

此时,那河边上,正站着一位娇柔婉约的姑娘,她怔怔的望着眼前的这条河流,面露出着急难色,几番的试探,想要淌水过河去,却始终怯生生的未能成功。

她此番表情,恰似那被狂风摧残的娇花一般,令人见了顿时心生怜悯。

那位德高望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目睹了此情此景,旋即趋前起手持礼问询她道:“阿弥陀佛,这位女施主你好啊!老和尚我观你在这河边踌躇不前,如此情状徘徊不定,想必是有意渡过此河去吧?若是不嫌弃,贫僧背负你安然渡过此河去,可好?”

老和尚言罢,已然弓下了身,作待负之状。那姑娘见有人肯驮她过河去,又还是位老僧,自就委身爬到老和尚背上。老和尚也不叫弟子跟上,且背起那姑娘,如履平地一般朝着对岸就行去。

一旁的弟子小和尚,目睹了如此情景,惊得那是瞠目结舌,一万个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哪里能料到,在自己心目中,仿佛有若佛陀一般,高洁无瑕的师傅,竟然会有如此不堪入目的行径来。

小和尚提了包袱,满腹狐疑,觉得师傅此举殊为不当,但又碍于师傅的威严尊敬,纵然此刻有千言万语,他也不敢贸然开口质问些个!于是乎,他只得将满腹疑惑,深埋在心底,且随师傅继续向前行走。

然而,过了活,又走了许久路,这满腹的疑惑不解,恰似一只只顽皮的小猴子,在小和尚的心头上,上蹿下跳个不停。

小和尚与老和尚又整整地行走了十里路来,小和尚心中时刻已然如乱麻一般,纠结在一起。

小和尚无数次的,欲启齿发问师傅,可话才到嘴边,却又恰似鱼刺卡喉般,说不出来。

终究还是年轻啊!未能鼓起勇气吐露出心中所思所想来。

待到又是走过了二十里几许地,小和尚依然不知如何开口询问,只能一边默默地赶路,一边暗自揣度老和尚前世行为。

时光如转逝,当师徒二人已然渐行渐远,三十几里地时,小和尚终于是按捺不住内心如潮水般汹涌的冲动,火山喷发了出来。

小和尚鼓足勇气,用有如蚊蝇一般,怯生怯气地声音问询说道:“师傅呀!弟子好不愚钝,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您身为一名备受尊崇的得道高僧,前时怎会轻易弓身,背起那个漂亮女子就过河呢?!您这……这似乎有些不是和尚当有的行为,超乎了我...我们僧徒日常当秉持的佛法道理啊!”

老和尚听闻小和尚如此质询于他,却没有生气发火,只是平静的轻声地,对自己这弟子说道:“徒儿啊!你不妨再仔细地端详一下为师。想当初,为师虽然没有顾忌男女有别,毅然决然地背起那位姑娘,一同渡过了那条河流,并在成功上岸之后,将她当即放下。此时此刻,为师早已将她放下了!便再没有任何瓜葛和牵连了呀!

可是你呢?!自从为师背起那位姑娘的一刹那开始,你就自始至终都将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葳在心底,犹如压着一块重达千斤的巨石,正正地压在你心口,至让你无法喘息。

而且从刚才到现在,为师眼睁睁地看着你,背着这份沉重的心事儿,一路艰难前行着,足足走了整整三十里的路程,却依然无法释然和解脱。

难道你不觉得,这样子,会让你心灵感受到疲惫不堪吗?!

实际上,无论在修行,还是俗世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恰似我们过河的经历一样,一旦跨越过去,就要放下了!它们就当成为了过往云烟,根本无需念念不忘、耿耿于怀。

倘若你一味地执拗于其中,那么这些事情,就会如影随形,像无形的枷锁重担一样,不断地给你增添无尽烦恼和困扰。顺应自然,拿得起,放得下,才得真洒脱。”

小和尚听了老和尚的教海里,犹如醍醐灌顶,当下便觉心中豁然开朗。再无块垒,当即如释重负道:“师傅,弟子愚钝了!弟子,明白了!前世是弟子执念太深。谢谢您的教诲”

小和尚恭敬地向老和尚行了一礼,师徒俩个,继续朝着太阳行走,踏上苦修化缘之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