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武侠修真 > 侠影美颜 > 第68章 阎伯理《黄鹤楼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章 阎伯理《黄鹤楼记》

黄鹤楼记

作者:【唐】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1]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2],迹存《述异》之志[3]。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4]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5]、东阳八咏[6],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鄂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7]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8]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9]。”有命抽毫,纪兹贞石。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10]。

注释:

[1]费祎(?—253):字文伟,三国江夏{鄳}县(今河南信阳东北)人,曾任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2]《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葛洪撰,广采群籍所载及当世所传神仙故事而成。[3]《述异》之志:即《述异志》,题南朝梁任昉作,内容冗杂,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的志怪故事而成。[4]荆吴:楚国和吴国,泛指长江以南地区。[5]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6]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7]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善诗赋。所作《登楼赋》颇有名。[8]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事见《述异记》。[9]“乃喟然曰”五句:传说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事见晋陶潜《搜神后记》。[10]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永泰为唐代宗的年号。大荒落:《尔雅》纪年,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孟夏:四月。庚寅:二十七日。

赏析:

历史上,人们将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益显,岳阳楼亦由于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为人所知。唯有黄鹤楼,其得名主要归之于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不是因一篇文章而更有名。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一千多年来现存最早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此文载北宋时编的类书《文苑英华》中,因此才流传下来。作者为阎伯理,“理”字下注“石本作珵”。清代编刻《黄鹤楼集》时,将此文作者定为阎伯理。建国后重建黄鹤楼,将此文刻碑,亦据《黄鹤楼集》作阎伯理。从文末记载得知此文写于公元765年。那么,此文写作时间距今已一千二百二十多年了。

此文不到三百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具文采。

文章的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就对黄鹤楼有了明确的印象。“图经”以下五句,阐明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据《图经》载,黄鹤楼是因费祎登仙后,曾驾黄鹤回来在此处休息,于是定名的。后两句更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代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以证明事实不虚,极有说服力。从“观其耸构巍峨”到“四闼霞敞”这几句,是仰观黄鹤楼的外貌:“耸构”二句是刻画楼的整体形象;“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以状其高;“下临江流”则写楼的底部,从侧面写出楼在江干;“重檐”两句又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作者对黄鹤楼外貌的刻画,气势雄浑,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

以下“坐窥”二句,是登楼以后的感触,极言楼高不同一般。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市容而市容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有形象感觉,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紧接“荆吴形胜”这一句,则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极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虚有实,行笔变化莫测,情趣盎然。

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已经刻画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名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荆吴”以外的东阳的八咏楼和濑乡的老子祠来作陪衬,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黄鹤楼的存在价值。

第二段,作者在介绍了这篇文章的促成者穆宁的本兼各职和籍里之后,接着“下车”二句是颂扬他的政绩,虽是谀词,但乃行文必不可免。而这位穆刺史能要阎伯理写下这篇碑记,给后代留下一件珍贵的文献,也算做了一件好事。以下“逶迤”四句,指出黄鹤楼在当地所起的作用,是公余游览或举行宴会的好所在。其中“逶迤退公”句与隔句“游必于是”相照应,“登车送远”句又照应隔句“宴必于是”(《文苑英华》本无此四字)。紧接“极长川”两句,是以穆宁的身分远望河山,触景生情,不免追念东汉末年因见王室衰微,登楼兴感而作《登楼赋》的王粲;又因穆宁身在黄鹤楼,就很自然地想到当年曾在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进而宾主畅叙的荀叔伟。这两句是交代穆刺史兴感之由,因而才有嘱咐阎伯理撰写这篇《黄鹤楼记》付刻碑石的行动,顺理成章,组合严密。这里,作者对穆宁思想活动的刻画也是真实的。穆宁作为一个高级地方长官和封建文人,在特定环境里有那么一些想法,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后面四句发出有如当年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感叹,也就更合乎情理了。

这篇《黄鹤楼记》文章虽短,却取材得当,层次分明,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括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比较,可以说并无逊色。